当前位置:

副一把手

来源:红网 作者:剑锋 编辑:易木 2013-06-12 00:41:10
时刻新闻
—分享—
  何谓“副一把手”,就是指名义上为一把手,实际权力掌控和运用比二、三把手大,但比一把手小的一把手。“副一把手”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业务能力平平”是滋生“副一把手”的肥沃土壤。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有德无才、有德少才的能力平凡;二是指虽德才兼备,但由于“工作不对口”而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平庸和“门外汉”现象。选拔和任命,我们习惯的做法主要看重品德、品行,对于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否与职务相匹配则没有通盘考虑。隔行如隔山,一把手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悉,指挥起来吃力,领导起来无术,难以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权力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打折扣,会被弱化。行政化的高校之所以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作为一把手的行政长官不懂学术,不讲科研,只对上级负责,不对学校负责,只热衷职务级别,不关心教师学生。
  
  任期短暂、调任频繁是导致“副一把手”现象的另一个诱因。不论行政部门或者业务单位,一把手走马灯似地频繁更换早已成为显规则,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板凳还没捂热就拍屁股走人。有些一把手刚刚进入角色,有些一把手甚至还在门外徘徊找不着“入口”,就被上级一指调令另委他任。于是新官上任不是不顾客观规律地作秀捞政绩,大搞GDP,就是不再三把火甚至根本不烧火,风平浪静,稳坐钓鱼台,坐等另谋高就。一把手只求任期内不出事儿,不出乱子,对上级唯唯诺诺,对副职有求必应,对下级百依百顺,管教不严,履薪不力,执政无方,面对执政风险,甘愿主动放弃一把手应有的权力和职责。
  
  一把手自身不过硬,也是造成“权力水分”,导致“副一把手”产生的原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有些一把手一走上领导岗位,就暴露出动机不纯贪赃枉法的丑恶嘴脸,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抛置脑后,视“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为文字游戏,权为己所用,利为己所谋,挖空心思变着法子捞取钱财,绞尽脑汁谋求职务升迁。当一把手把时间、精力和权力用在歪门邪道上,用在为自己谋取私利上,权力的正当影响力肯定会遭受严重消蚀,甚至导致权力成为一架有名无实的躯壳,于是“副一把手”,“副副一把手”的产生也就见怪不怪了。
  
  选调干部、交流领导遭遇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也可能导致“副一把手”出现。选派交流干部由于对当地风俗民情不详,对单位人员不熟,对工作人事不清,难免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而原有的本地领导尤其是一直自以为有希望走马上任一把手的副职,因为迟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会产生一些抵触和反感情绪。一方严重依赖,一方消极对抗,在双方暗自较劲之中,自然会削弱一把手权力。我见过一位二把手,连续“侍候”三任领导,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成了名副其实的“老领导”。每任新领导都小心地绕着他,躲着他,唯恐惹事生非,一把手宁可忍气吞声地让出一部分权力,也绝不会跟他过不去。
  
  一把手为人处事原则、态度也是导致“副一把手”出现的一个原因。有些一把手不知道当初是怎么升上去的,除了不会搞腐败办坏事祸害百姓,简直什么事都办不了办不好,生性懦弱,胆小怕事,瞻前顾后,明哲保身,树叶掉下来怕砸了脑袋,微风吹过担心被刮走,谁都不敢得罪,哪个都不会反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副老好人、和事佬面孔。如果不是因为头上的官帽,不是因为白纸黑字的任命文件,这些人走在哪儿都看不出领导的样子,官员的相貌,你还能奢望他(她)“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副一把手”的出现,有环境的因素,也有人为的缘故,还有体制的问题。“副一把手”无疑是一种新的腐败现象,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消灭于萌芽状态,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势必给党和人民利益带来损害。
  
  文/剑锋

来源:红网

作者:剑锋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6/12/303888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