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纸上标准”到“餐桌防线”,校园配餐国标如何落地?

来源:红网 作者:高家千 编辑:刘经纶 2025-07-22 16:49:27
时刻新闻
—分享—

□高家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持续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作为我国校园配餐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它的出台填补了行业监管空白,为解决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供了制度依据。该标准的发布,给全国46万所中小学、幼儿园里超2.37亿学生的餐桌安全,织就了一张防护网。

本次标准颁布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条款的完备,而在于能否成为责任方头上的“紧箍咒”,真正跨越从制度设计到落地执行的鸿沟。

标准对校园配餐的全流程进行了系统规范,要求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建立风险动态防控机制,并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实现制作环节透明化等。条款越细,越暴露出行业长期存在的弊病:过去校园餐监管常陷入“踢皮球”的困境——学校将安全风险转嫁给企业,企业用合同条款规避直接责任。新标准就是想通过明确权责边界,打破这一僵局。例如,规定企业必须承担从原料采购到运输的全链条责任,而学校则要履行招标审核与日常监督义务。但如果缺乏配套问责机制,规定容易沦为“纸上谈兵”。

现实的问题是,技术再先进也有盲区。明厨亮灶上线后,个别企业把监控挪个角度、掐掉关键时段,照样能“合规”。监管部门没有实时数据,只能事后补查。要补上这个漏洞,就要借助区块链技术+跨部门数据共享,让画面一次上链、全程留痕,谁都改不了。

技术再先进,最终也要人来按“确认键”。明厨亮灶的视频再清晰,如果家长找不到入口、看不懂报告,监督也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对此,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参与检测报告的解读与监督:一方面,用大家能看懂、听懂的语言来解释检测结果。例如,把“菌落总数超标”翻译成“这菜可能坏了”;另一方面,开发小程序,让家长一键拍照上传,将单纯的“看看”转变为切实的“管管”,充分调动家长的监督积极性。

校园餐安全的关键,归根到底是成本问题。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大中西部乡镇学校经费投入”,这确实点到了要害。中西部地区学生经费相对紧张,公益餐费标准不高。企业要是按要求投入,要么食材质量打折扣,要么就得涨餐费(毕竟是公益性质)。所以,还得尽快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不然标准定高了,反而会出新问题。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食品安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只有建立“发现问题—响应—整改”的动态闭环,只有让责任的“紧箍咒”常念、技术的“防火墙”真防、监督的“第三只眼”睁大,校园餐安全才能真正从文本走进现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高家千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6/151462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