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青年来香港度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但由于这位美国青年曾经长期受雇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殊身份,更由于他这几天有关美国“棱镜”计划的爆料,他的度假又成了一件“大事”。因为他不远万里来“度假”,这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个“第一次”自然耐人寻味。因为它发生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发生在中国软实力日渐强大的今天,发生在“一国两制”的香港,从而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
1936年,一位叫做“斯诺”的31岁美国青年经宋庆龄介绍,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边区的西方记者。他随后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不但畅销一时,也让西方人开始认识红色中国。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了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一极,恰恰在这个时候,一个叫“斯诺登”的美国青年来香港“度假”,引人关注之余,也说明了中国对外界的磁吸效应在不断增大。
犹记得香港回归前,西方人曾经危言耸听地预言“香港之死”,美国《财富》杂志甚至以《香港之死》作为封面,“预言”香港将失去它作为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商界会撤离香港,“香港未来的赤裸裸的真相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完蛋”。到头来,《财富》杂志也不得不为他们的“预言”认错。2007年7月,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财富》编辑写道:“1995年,《财富》杂志曾预言香港主权移交回中国后,它将会衰落。但是在2007年,这座城市比以前更繁荣——好吧,好吧,我们错了……”同一年,美国《时代》杂志也发表封面文章《晴天,有云》,以整整25页的篇幅探讨回归10年后香港的变化,对“香港死亡”的言论进行重新审视,承认其姐妹杂志《财富》当年报道错误,认为香港比从前更有活力。
这位美国青年选择来香港“度假”,无意之中也提醒了我们:“一国两制”的香港就是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据他本人表示,选择香港的原因是“相信香港的法律制度”。其实,不只是香港的法律制度,还有香港的新闻自由、行政效率、反贪污制度,乃至香港的金融制度、高等教育等等,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其制度化建设经验也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之初,邓公就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香港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日渐强大的一个侧影,更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方面,“一国两制”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一国两制”的香港,不但见证了中国的自信,更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包容与亲和力。有一种软实力,就叫中国香港!
文/汪忧草
来源:红网
作者:汪忧草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