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底线,是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最低警戒线,是个人心中的一把戒尺。与人而言,底线充其量是一种道德守则,即使是具有惩罚性质的条款,也不具备法律效应,更无权处罚他人。教育部门此番意欲划出师德底线,对老师进行更为严格的约束,这样的条条框框果真能制止教师侵害青少年的行为吗?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道德本没有了可见的条框,靠自觉、自我修养和集体的精神共识,如今要靠“相关文件”对道德明码标价,让全国教师都踩在这一“底线”上行事,可谓悲矣。同时,教育部门并不是立法部门,所谓的“师德底线”并不具备法律效应,怎能真实有效地遏制不法行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被考核的项目并不少,“红线”增加教师考核的条条框框只会增加教师的教育负担,“严重违背师德行为的将清理出教育队伍”,这一含糊不清的限定并不能有效防止不良行为发生。
此外,师德是一名教师上岗就职的基本匹配,理应“从头”培养。师德培养的重点本该在师范院校,教师素质的把关在于师资招聘,教学效果的形成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不该将所有的问题归结在教师身上,归结于师德的缺失。任一职业队伍中,均存在个别犯错的人,若将个别当做一般,不仅盲目放大问题,也是对“师德”的误解。教师行列中之所以不断出现性侵、体罚学生的案例,不应归咎于师德的沦陷,而在于法律法规的缺失,监管和执行力度的不严。若将这一法律缺位归于道德缺失,问题将无法根除。与其大费周章地规范师德底线,不如加强法律审判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加大法制教育、增加社会教育机会,加强学生自尊自爱教育和自我防范意识教育,从根本上防治。
文/林秀娟
来源:红网
作者:林秀娟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