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破教师“铁饭碗”,不如上课“小班制”

来源:红网 作者:廖进中 编辑:司马清 2013-06-21 16:24:59
时刻新闻
—分享—
  媒体报道:中国教师将告别“铁饭碗”,实行五年一注考制度,定期考核师德、业务以及教学工作量,全面考察教师素质。此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把这个信息当成一条“利好”消息,因为大家都清楚,当下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教师素质问题。什么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我说不清楚,我这里只谈谈“大班制”上课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环节;多少人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比如,大学里从来是按每班30人左右建制并上课的。但这些年来,由于大学急速扩招,使得“师生比”大大提高。可以调查:大学里的学生从原来的几千人扩招到几万人了,教师又增加了多少?再就是学校追求公司式的办学规模效应,大学的“班”名义上还是那种“班”,但上课却不是,而多是多班集合,大班授课。几年前,我是学校教学督导团成员,有一次我特意挑选着去听大学教育中最最基础的课程――公共数学课,坐在教学楼的大教室里,只见屏幕上的PPT,却看不到授课老师的尊容。一问才知道,讲课者在另外的教室,是通过电视线路传送过来的!我当时便与其他老教授们议论:这岂不是把普通大学办成了电视大学?岂不是把大学办成了影剧院?
  
  根据我的观察,拼班上大课的弊端,主要有三:首先,稀薄了教与学的互动。大课堂学生多,师生之间怎么去交流?面对熙熙攘攘的学生,教师怎能面面俱到?怎能细心地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基础、心理、特长、能力等个性特点来因材施教?如何能集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提问、讨论的机会?学生之间又如何去开展研讨、沟通与相互启发?其次,加大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我的授课理念从来是,要用“激情、思想、幽默”去自然吸引,而不是用点名去强制约束学生,但有一次我试着以点名去记住学生的名字,结果是点名一遍,足足占用了一节课的1/3时间,大大影响了我的讲课质量,还谈什么自然吸引?点名后,为了完成上课进度,就只好对着教材读,依照PPT念,没有讲课的抑扬顿挫,没有简单明快的板书,焉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精力提上来?再次,降低了教师的备课要求。大学的课程本来是讲究学术性和前沿性的,要有深度和信息量,可现在,不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是不管是什么课,拿起来都敢讲。反正是大课,反正是学生提不了问,因此,就备课不认真,不严谨。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学校教授的职称评定,在一个年轻副教授的申报表上,他一年内竟上过9门课!
  
  那是否可以通过课后辅导弥补大班上课的不足呢?由于几年前的高校合并,各个校区远距离分设,老师上完课后要急急忙忙赶车回家,学生课后难以见到老师,有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而且,学校没有资源为每位授课教师,特别是老教授配备教学助理,承担教学辅助工作,影响了教师专心教学的情绪和精力。
  
  更为严重的是,大班上课还在被固化与强化,且正在从本科生向研究生推进。最近,我特意到学校的各教学楼看了看,我们原有教学楼的小教室大量空置了,而新教学大楼又全是按百人以上的大教室设计。而且,我发现,大教室是极大地电能浪费,每到了傍晚或晚上,一间大教室的几十盏灯全部打开,亮如白昼,而在自习的学生却没有,或者只有几人。几年前,我去上海外贸学院讲学,特意到上海各高校,特别是松江大学城转了转,情况也基本如此。
  
  最近,曾经担任过复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现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说,“实行小班教学,学生可以讨论、可以争论,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马上提出来。在这种制度下,没有唯一的答案,老师更看重的是思路。”中国正因为没有这种“小班”上课制度,所以,教育质量下降了。
  
  中国每年毕业的师范生、硕士生、博士生那么多,可就是难以找到工作,能够找到的也是“临时工”;要读书的孩子们那么多,特别是农民工子弟,可就是难以找到学校,找到了,也是中小学校里六、七十个学生挤在一个班的是多数,大学里一堂课里装几百个学生的更是习以为常。
  
  古语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问、学问,对学生,是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对教师,是能够解答问题。而当前囫囵吞枣的“看电影”式的大课教育能达到这种要求吗?
  
  总之,实行“小班制”上课,看起来是一个人事编制问题,其实,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比打破教师“铁饭碗”还要急迫的改革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廖进中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6/21/304977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