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对狗的喜爱脱胎于游牧文化,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狗既是生活必有可少的伙伴,更是放牧、游猎等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伙伴。因此,在西方人那里,狗往往被视作家庭成员之一,而不是食物的来源。
中国文化脱胎于农耕文明,狗作为伙伴的角色已经淡化,除了极少数作为猎犬的犬只之外,绝大多数狗只是做一些看家护院的工作。除此之外,它们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被经常性或在食物匮乏时临时性地当作食物来源。
正因为对待狗的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人养的狗不像西方人养的狗那样,有着各种不同的品种,有些既是宠物又具观赏性。这就像金鱼这种来源于普通鱼类的鱼一样,在中国人追求观赏性的情形下,经过长期筛选、培育,产生了颜色、形态名异的不同品种。某种动物一旦成为宠物,就很少会被作为食物的来源——中国人极少有人会把金鱼杀掉清蒸一下吃掉,西方人则很少会把狗杀了吃掉——在这一点上,两者的道理是相同的。
反过来讲,如果自己的文化中没有把某种动物视作宠物,而相关的法律或民间禁忌也没有禁止杀吃这种动物,那么,将这种动物作为食物吃掉,也就没有什么不妥——至少从法律、文化和道德层面来讲是这样。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由善良、同情等人类天性发展而来的不能猫狗等宠物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种观念,不仅对于建立更合谐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大有裨益,对于建立更加合谐的人际关系,也益处多多。
在中国,虽然猫狗之类的动物并未完全被当作宠物,或者说,并没有被所有的人都当作完全的宠物,而是兼具宠物与食物的双重功能。但是,随着食物来源的丰富,以及宠物文化的兴盛,猫狗作为宠物的功能正在迅速增强。随之而来,便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抵制食物猫狗,一些与之相关的习惯、习俗也正在淡化,甚至被抛弃。
但是,对于一种既不违反现行法律,又很难说得上道德不道德的习惯、习俗,反感或反对者所能做的,除了继续努力宣传自己的观念,以期使其慢慢改变之外,并不能采取其他任何手段,尤其是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对于玉林人来说,夏至日吃狗肉的习俗由来已久,或者说,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与反对吃狗肉的观念一样,都有获得尊重的权利。问题只在于最终谁能说服谁,谁能改变谁而已。
就笔者而言,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吃狗肉的观念会改变吃狗肉的习俗,但在一改变的过程,一定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激烈的、冲突式的,不是强制性施加的。
文/张楠之
来源:红网
作者:张楠之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