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68张白条结清背后,基层帮扶的“人情账”该算清了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汪敏星 2025-07-25 20:12:33
时刻新闻
—分享—

□王志高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河南商水县袁老乡一对开餐馆的老夫妻,终于在媒体报道后收回了被拖欠5年的2.8万元餐费。据此前报道,四五年前县粮食局的工作人员下乡帮扶时经常在餐馆吃饭,打下了68张白条,共计餐费28285元。他们讨要了5年未果,两位老人因此气愤交加,病痛缠身,现已停业。

68张白条,从帮扶人员签字时的“熟络”,到讨要时的“推诿”,再到结清时的“垫付”,这场跨越五年的“欠账拉锯战”,最终以一种近乎“戏剧化”的方式收尾:欠款还上了,餐馆却已关门;签字人连声道“惭愧”,却也道尽了基层帮扶中的荒诞与沉重。

这68张白条,本质上是基层帮扶中的“人情账”。帮扶本是公事,却因“下乡吃饭”演变成私人赊账;公务消费本该有章可循,却因“领导变更”“流程繁琐”成了糊涂账。更耐人寻味的是,直到媒体介入才迅速解决——这恰恰暴露了一些基层单位的“解决逻辑”:问题不大,拖一拖;舆论关注了,快一步。这种“被动响应”的背后,是制度执行的松弛与责任意识的缺位。

帮扶人员的“垫付”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埋下了更深层的追问:为何公务消费可以长期拖欠?为何个人要为单位的“流程滞后”买单?基层帮扶的核心是“助”,若连最基本的诚信都做不到,又何谈“帮”?那些在餐馆里热络吃饭的身影,或许真把“帮扶”当成了“走亲戚”,却忘了“亲戚”开门做生意,米面油盐都是成本;那些在白条上签字的干部,或许真觉得“小事一桩”,却忘了公家的账,签的是名字,担的是责任。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对老夫妻的处境。五年讨账,换来的是“气愤交加,病痛缠身”,最终餐馆倒闭。他们的“小本生意”,本是乡村里最烟火气的生计,却因一笔欠账被压垮。这让人想起许多类似的基层矛盾:农民卖菜被压价,农民工讨薪被拖延,小商户被“吃拿卡要”……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个体而言可能是“天大的事”。基层治理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对这些“小事”的态度上——是敷衍拖延,还是主动兜底?

好在事件最终有了圆满结局,但这不该是个例。要让“68张白条”不再重演,需要从制度层面扎紧篱笆:一方面,明确帮扶公务消费的标准与结算流程,杜绝“打白条”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建立“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机制,避免“新官不理旧账”的推诿。更重要的是,要重塑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帮扶不是“施舍”,而是“共情”;与群众的每一笔账,都该清清爽爽,这是底线,更是民心。

如今,餐馆关了,白条清了,但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基层帮扶的意义,从来不是“刷存在感”,而是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当帮扶干部能记住老夫妻的餐馆开了多久,能体谅他们“讨账五年”的艰辛,能把“及时结账”当作最基本的尊重,这样的帮扶,才是有温度、有力量的。毕竟,群众的信任,比68张白条更珍贵;制度的刚性,比个人的垫付更能守护公平。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9/151559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