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红网网友“高山有好水”)
主持人马少华:现在坐在台上的是我们这一届的获奖作者,他们的许多作品我都看了,给我的印象很深。那么在讨论之前,请允许我对他们所代表的红网评论部所推出的作品表达敬意。我通过几次评选,接触到这个群体,真的看到了生气勃勃的作品,不同反响的作品,当然也有评论作品。同时也使我感到红网时评写作本身,也是当代新闻评论值得关注和讨论的一个议题。这个群体中的许多人,并不是职业的媒体评论人,当然由红网走上职业媒体评论道路的也不乏,更不是在当下在媒体评论中被奉为上宾的专家学者,但确实是一个比较稳定持续的群体。如果我们不是从媒体评论编辑舍取稿件的功利角度出发,而是从整个中国的社会学角度出发,那么这个群体的写作具有什么意义呢?这也可能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忽略,我只是突然想到这个问题。那我们现在开始。
吴忠:抛砖引玉哈,我是来自湖北襄阳晚报的吴忠,以前是在枣阳市政法委任职,去年到报社。其实我算是半个红网人,我任时评聊吧的版主有7年多,参加了评论总共八次,获奖了7次,因此我感谢红网。下面我对红网提三点意见,第一是希望红辣椒评论的架构体系能够一直办下去,坚持抗战八年多,不简单,希望红网继续努力。第二个是希望红网为红辣椒出一本书,八年的风云记录,书的题目我已经想好了,主题叫做“激浊扬清,杨杨洒洒”,副题可以是比如说辣椒为什么这样红,我知道红网已经出了几本书了,其中《红道》写得很好,最近出了一个《舒写十八大》,但是红辣椒的书也要出,因为要把根留住。第三个建议是对红辣椒评论作者的一个建议,第一是评论文章要有趣。怎么样有趣呢?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文章的逻辑性要紧,二是形式。红辣椒评论也有很多形式,要变换形式。这是我的第一点看法。第二点我觉得要注重批判性,因为不论是感性也好、理性也好、建设性也好,这几种对批判现实都是很重要的,红辣椒时评获奖的作品更多的不是弘扬型的,评委不喜欢。第三点是标题要抢眼,比如说《方舟子的肖申克与韩寒的救赎》,这个标题就很抢眼,因为“肖申克的救赎”是大家很熟悉的东西,很容易吸引大家往下看,再比如说我写的《让低俗反腐来的更猛烈些吧》是借助高尔基的作品。
石飞:我只讲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真心话,谢谢红网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与亲朋老友有一个互相交流切磋的机会。
第二句话是赞美的话,也是赞美红网的。我算是红网的老朋友,老作者,这么多年来,我认为红网是值得竖大拇指的。红网的优点是在于它能够平等地对待作者,善待作者。如果我们注意的话,红网的发稿时间都是在零点左右。为什么红网要在零点以后发稿呢?这里面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对作者的照顾,零点发稿为作者提供了一个不影响在其它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机会。如果“红辣椒”也和其他网站那样,也在当天下午发稿,那样,作者的稿件就失去了被其他报纸采用的机会。这一点,我认为红网是难能可贵的。就冲着“红辣椒”编辑的这种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并始终不渝长期坚持的忘我精神,我们作者也该诚挚地说一声谢谢。第二点是有的媒体提出“霸王条款”,实际上新闻评论不应该是垄断的,新闻评论属于新闻,它不能局限于那一家报纸,如果是约稿的话,那么我跟你约的稿,那么我只能跟你一家,如果我跟了第二家,那我就违约了。“一稿多投”,在非约稿的情况下,应该是作者的自由和权利。
第三句话是“冒犯”编委的话,我认为红网的评奖,应该说编委对每个作者的作品进行审裁,看看每个作者的水平,反过来作者也在看每个评委的水平,尽管作者没有给评委打分的权利,但是作者有对评委衡量其水平的权利。如果只打分数,不写评语,作者们往往琢磨不透评委的水平。
朱永杰:我觉得以后红网在编排我们作者稿子的时候,应该再开个窗口,就是想着要形成一定的话题,因为来的稿子特别多,因此要尽量选那种特别有份量的,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需要编辑付出更多辛苦的劳动。
叶建明:我认为红辣椒评论在对网站的重视上和编辑的认真上是无可挑剔的,我就提两点意见吧。希望红辣椒评论多扶持一些新人,扩大评论的队伍;希望红辣椒继续保持“辣”度,多发一些比较尖锐的意见,尖锐的评论,就这两点。
雷忠哲:参加这个活动,听了上午各位老师发言,对理论上特别欠缺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在座要么是做研究的,要么是作者,要么是编辑,我想作为作者,要尽量去写你想写的文章,去说你想说的话,作为编辑,就是为作者提供更多说话和写文章的机会。写时评也罢,杂文也罢,或者写随笔也罢,这些其实是作者性格基因的一种反映,比如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人生观点,这可能是时评人最淋漓尽致的基因的一种表达。
赵查理:我以前是做编辑,现在偶尔写时评,我就说两句话吧。我觉得现在写时评的人的主要问题是写时评的目的性太强,我觉得“我手写我心”,这样的话才能有意思,自己的立场才能不受他人的影响。第二句话是对编辑说的,作为一个评论的新手,每天都在进步,我希望编辑能多看看新手的文章,也许会有好的。
卞广春:作为一个时评作者,和网络、报社的联系比较紧密,我来说说我的写作体会吧。一是要真情投入,二是要运用一小半的半专业,太专业的东西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做,三是要看到时评和新闻还是有区别的。
罗立志:我建议红辣椒论坛、时势广场、时评聊吧里面的文章都可以参与评比,这一点,希望“红辣椒”考虑考虑。红辣椒评论我参加了好几次,每年都会换些评委,避免评委打印象分。再个是希望大家可以在群里多交流交流。最后,祝愿红辣椒评论办成全国最有名的评论,我们每年都有时间相会。
吴展团:我是红网的资深网友,但并不是红辣椒的出名作家。网络、论坛是一个可以讲真话的地方,能畅所欲言,后来我才开始转变,开始写时评,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发表在红网上的。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红辣椒的活动,但是它在全国影响很大,用三个“最”来形容,一是影响最大之一,二是上稿最难之一,但一旦上了影响很大,三是编辑最负责任,标题、观点、小论点都帮我们更正,这一点让我们很感动。在这里提一点小建议吧,希望红网对一些不出名的作者多扶持,感谢大家。
评议人魏健美:感谢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我这个发言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遗憾,刚刚听了作者的意见和建议,有些人说得特别好,特别到位,比如说像吴忠老师提出了对红网包括出书等多种经营及写作形式的多元化的界定,还有其他的老师对红网编辑的认真负责、人性化的安排以及红网对各位作者的尊重提出了表扬与肯定,还有其他的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红网是一个自由的平台,是一个可以没大没小的平台,评委可以评作者,作者可以在后面骂评委,都没问题,红网的作者一向都是敢言的,这里是自由的园地,诺贝尔奖的评委并不一定比获诺贝尔奖的作者的水平高,我任了四届评委,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时代,能有这样的一个评比的平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反观自己,我们批评别人的同时,我们也能接受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批评,这就是评论的核心之处,也是红网的核心之处。红网作为一个地方网站,能把全国这么多有名的作者、专家、编辑请到这里来,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内心的追求。
(整理:田星)
来源:红网
作者:田星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