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研 (湖南大学)
近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的一位60岁老人粟培称,29年前,他和妻子去镇政府民政办领结婚证时,被要求缴纳200元购买一份社会养老保险。现如今,夫妻俩年事渐高,本以为能靠这份保险安享晚年,却发现所谓的“养老保险”只是一场空,仅能退回当初的200元本金。这一事件也警示我们,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更要关注政策在基层的真正实施,为群众权益“保驾护航”。
这份心心念念的“工资”,在时隔多年后却被告知无法领取,这对一位靠打工为生的老人无疑是重重一击。200元在如今可能不算多,但在1996年不是个小数目,这个后果不该由他买单。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是历史遗留问题,“老农保”诞生在政策推行的混沌初期。1992年,民政部发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探索试行。这一新生事物在基层落地时,却乱象丛生。可能是基层部门对政策理解出现偏差,或者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将保险与领结婚证捆绑的做法。信息的不对称,让农民在购买保险时根本无法做出理性判断,这就为后续的问题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就像粟培老人,对养老保险一知半解,只是为了办结婚证就被动缴了费,对保险的具体内容、发放方式等细节都毫无概念。他说,至少在他们镇上,当时结婚的人都被要求购买了该保险。那是否还有如粟培一样的老人,自己购买的养老保险早已不存在却毫不知情?
而且,根据2014年4月央广网发布的一则报道,宜宾县当时开展了“老农保”退还工作,按政策规定将“老农保”本息全部退还参保村民。这也说明是在新老政策的交替中出现遗漏、不规范问题。
这个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与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存在档案管理混乱、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社保档案的丢失,让农民参保信息无法及时确认。另一方面,职能划分模糊、责任界定不清,在面对这件事时,民政与社保部门,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责任相互推诿,致使老人在各部门之间“奔走”却没能有效解决事情,农民权益在部门间的“真空地带”受损。
如今再去一味追溯政策漏洞已经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该如何替这位老人解决事情。以及后续再次出现类似事件,该如何让应对?考虑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等原因,不该仅以退还老人的200元作为了结,而是指定一个合理的补偿标准,让农民等到应有的经济补偿。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同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保险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点,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为后续的农民权益保障提供清楚、有力的依据。
每一次问题的暴露都是改革与进步的契机,社会保障,应该处处洋溢着安心与可靠,为群众构筑起抵御风险的坚实铜墙。我们期待“老农保”事件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让社会保障体系的“大伞”能罩住每一个人,让他们不再有后顾之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文研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