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8月19日,记者从广州白云警方获悉,近日,网传一余姓男子涉嫌假冒国务院参事、抗美援朝老兵等身份。警方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8月14日,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余某翔(男,73岁)。同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通报了另一起身份造假案件:近日,网传阮某平假冒院士等身份行骗,经全面深入调查,现初步查明阮某平涉嫌假冒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等特殊身份非法获利,并多次假冒特殊身份参加社会活动。阮某平已被依法刑事拘留。(8月20日《南方都市报》)
73岁的余某翔顶着“国务院参事”“抗美援朝老兵”的头衔招摇过市,阮某平以“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的身份混迹于各类社会活动。当这两起备受关注的“身份造假案”当事人被依法刑拘,公众在拍手称快的同时,更该追问:除了这两人,还有多少“假头衔”在暗处兴风作浪?打击身份造假,不能只盯着“引起全国关注的大鱼”,更要把网撒得更大,连“小虾”一起清,才能还社会一个真实可信的身份环境,打假不能止于“热搜案”。
“参事”“院士”“少将”,这些头衔之所以被造假者觊觎,在于其背后附着的社会信任与资源红利。国务院参事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院士是科研领域的顶尖权威,少将代表着军人的荣誉与担当,这些身份本应是责任与贡献的象征,却被不法分子当作行骗的“敲门砖”。余某翔、阮某平的行为,不仅涉嫌诈骗等刑事犯罪,更严重透支了公众对权威身份的信任。当“假参事”能蒙骗他人,真正的参事在履职时可能遭遇质疑;当“假院士”登上讲台,严谨的学术氛围会被污染。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对社会诚信体系的伤害难以估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两起案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现实中,除了这类“顶级头衔”,还有大量“低配版”身份造假:有人冒充“某领域专家”捞取讲座费,有人伪造“海外名校博士”头衔求职晋升,甚至有人虚构“慈善组织负责人”骗取捐款。这些行为虽未登上热搜,却同样侵蚀着社会公平——靠造假获得的机会、资源,本质上是对诚实劳动者的掠夺。
整治不能停留在“个案惩处”,更要织密“防护网”。从两起案件的查处过程看,警方的快速响应值得肯定,但也暴露出身份核验环节的漏洞。为何余某翔能长期假冒“国务院参事”?为何阮某平能多次以“院士”“少将”身份参加社会活动?这背后,既有造假者的处心积虑,也有相关机构、活动主办方审核不严的问题。一些组织为了“撑场面”,对嘉宾身份只看“头衔响亮”,不做实质核验;部分合作方为了“攀关系”,对所谓“权威”的背景疏于查证。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客观上为造假行为提供了温床。
因此,打击身份造假不能止于“抓两个人”,更要从源头发力:一方面,推动权威身份信息的公开化、可查询化。比如,国务院参事名单、中科院院士名录等均有官方渠道可查,应通过技术手段让这些信息更易获取,降低核验成本;另一方面,明确身份核验责任。对举办社会活动、开展商业合作的机构,建立“谁邀请、谁审核、谁负责”的机制,对因审核不严导致造假者得逞的,追究其连带责任。唯有让“核验”从“可有可无”变成“必须为之”,才能堵住造假者的空子。
从“打显眼处”到“清隐蔽处”,才是真整治。公众担心的是,若整治只盯着“引起全国关注的案例”,那些未被曝光的“小造假”可能继续逍遥法外。就像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若只查处“名牌假货”,而放过“小众仿品”,假货就永远打不尽。身份造假也是如此,“假参事”“假院士”要抓,“假专家”“假博士”也不能放;“大鱼”要严惩,“小虾”也得清理。
这需要监管部门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而非“被动响应”。可以结合群众举报、大数据筛查等方式,对频繁使用“特殊头衔”参与活动、获取利益的人员进行重点核查;对各类“头衔库”“名人录”进行清理,剔除虚假信息;同时,加大普法宣传,让公众明白:冒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伪造专业资质,不仅会丢人,更是违法犯罪。
说到底,身份是社会交往的基础,诚信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余某翔、阮某平被刑拘,是对身份造假的有力震慑,但这不应是终点。唯有将整治的网撒得更宽、扎得更密,让每一个虚假头衔都无处遁形,才能让“真才实学”得到尊重,让“诚实守信”成为社会共识。这,才是打击身份造假的深层意义所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