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喉舌”的地方媒体宣传地方政务活动,自然不必奇怪。如此大篇幅报道,可能在地方政府及媒体看来,或许是有着值得大书特书的“新闻亮点”罢。该篇报道称,“一把手先过群众面试关”,属于“首创”——只可惜,报道点到为止,至于这项举措到底在何种范围内“首创”,则令人多了层疑问。不过没关系,“首创”是否是“亮点”,更多的人似乎并不在意;而“江北区任命一把手先过群众面试关”这样的新闻标题,倒真的“亮”了。
若只沉湎与纸上的世界,而不进入现实之境,看看报道中“为群众服务”、“促进代表与群众联系”、“群众面试一把手”、“群众代表与人大代表同步监督评价政府工作”等等冠冕堂皇的内容,理应获得掌声阵阵的。然而遗憾的是,这则新闻“亮”起来后,收到的几乎全是砖头而非鲜花。当然,这其中无可避免夹杂着部分网友的非理性情绪与习惯性质疑,但是,一项被官方津津乐道并广而告之的“政绩亮点”,却并不被民意看好,显然是值得反思的。
其中的问题,显然无关宣传技巧,而关涉问题的真假,或者说是动真格还是走过场的问题。那么,以群众“面试”新官来说,重庆江北区是怎样一番情况呢?报道说,在区人大常委会对30个拟任“一把手”进行述职评议时,先由拟任人员进行“施政演说”,之后与35名人大代表、24名群众代表见面,回答代表和群众的提问,随后由20多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拟任人员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报道称,该次30个拟任官员全部通过了任命,看来大家对这些一把手是百分百满意的。只不过,这让人恍惚闻到了一丝类似于“听涨会”的那种怪味道。
若单从程序上来说,让群众参与人大会议,并在一把手任命环节,增加“群众考核”,这比起时下流行的官员提拔任用前进行的所谓“公开征求意见”,似乎又前进了一小步——群众对干部提拔任用,不仅有了发言权,还俨然有了“决定权”。然而,形式公正并不等于实质公正。在这种“程序正义”下通过任命的官员,是否符合“三公原则”,是否真切反映了民众呼声,并真正经由公意裁决,恐怕需要打个问号的。
就江北区这一举措来说,要选拔出群众真正满意的官员,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一方面,要在面试环节,特别是在所谓“群众考核”上较真。很显然,“考核”的真假,源于“群众”的真假。虽然我们不必让辖区内的群众亲自到场搞广场式投票,但至少要让群众代表有代表性。由此不免要问,那24名群众代表究竟是些什么人?又是谁挑选出来的?有没有被安排?
另一方面,要在面试结果上较真。然而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即便群众代表为“真”,在程序上也并非毫无瑕疵。比如,群众代表有多大的“决定权”?由于群众面试环节处在中间位置,那么他们的现场意见会否在最后环节被掐掉?很清楚,如果群众代表的“面试考核”,并不能影响拟任官员的去留,那么这样的群众考核,与那些烂尾的“公开征求意见”活动,并无本质区别。
地方政府一本正经地拿出一批新官让所谓“群众”过过筛子,结果个个满意,这种“逢考必过”的“群众面试会”,也是一种形式主义;而于那些在台上装模作样、慷慨陈词的新官来说,则不过是一场并无新意的新官“见面会”罢了。
文/苗蛮子
来源:红网
作者:苗蛮子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