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硕鼠”之多,啃啮国家资产之巨,实在让人触目惊心。照理说来,作为关涉到国家粮食命脉的央企,应该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手段多样,管理行为细致深入,但为何就如此漏洞百出,致使国家损失如此巨大?
如果包括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在内的有关各方,能认真研究探索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制定一套严格而有效地监管体制,28亿斤储备粮能被空买空卖?如果对该公司“一把手”能进行有效监督,该公司领导层能如此蜕化变质、形成窝案串案?一位涉嫌贪污的粮库主任在接受调查时这样反思和供述:“制度就像一个笼子,但是拿钥匙的人不管事,再好的笼子也形同虚设。”“拿钥匙的人”不管事,为何还能长时间地稳坐钓鱼台?难道没有相关的制度勒令其下台?
如果当该公司纵向监督无力时,横向监督及时跟上,能出现多达110只“硕鼠”来啃啮国粮?纵向监督软弱无力,外部监督又处在缺失状态,焉有国粮不损失之理?假如对中储粮这样的央企,地方党委、政府职能部门能行使日常监管的权力,对中储粮这样的资金密集型央企,业务相关的银行能监督粮食资金使用,该公司能出现运营监管中的“巨大漏洞”?
李长轩的供述,很能说明该公司管理上的问题。他担任分公司总经理十多年,发现除了例行的会议、活动和上报有关材料,中储粮总公司很少过问分公司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有时也会派人下来检查,基本上都是领着去几个管理比较好的粮库看看就走了。该公司有人说,早在2008年,就收到“转圈粮”的举报,中储粮总公司也曾派审计人员在该公司多个粮库展开大规模的专项检查,查出一千多吨“转圈粮”,但不知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案件已发,当痛定思痛。希望有关部门总结教训,改进管理办法,实行有效的监督。希望实行经常性的人员调岗轮换制,科学设置公司、粮库的管理组织架构,从体制上堵塞漏洞、杜绝弊端。同时,改革监管模式,将一家独管改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储粮总公司共同监管。再者,实行片区巡视管理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形成互相监督制约的格局。
粮食关涉到国家生存大计,各地各级主管部门当花大力气,制定有效措施,确保国粮安全。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者的打击力度,让“硕鼠”无以遁形,以保国粮万无一失。
文/草之林
来源:红网
作者:草之林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