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一句老话说:穷三年,富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家,其他村民常常会刮目相看。卢氏县委在土坯房中办公快60年,土坯房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整修,外观不雅,里面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公众没有因土坯房的寒酸相矮看他们,反而从他们持久的坚守中,看到了一个正气凛然、积极向上的官员群体。
与卢氏县委土坯房形成反差的是,他们在县委大院两公里外投资近亿元,给群众修建一个“遛弯”的地方——卢园广场。广场集生态、娱乐、文化、健身于一体,最多时涌来居民两万多人。6年里,卢氏县城里多了座座高楼;公园旁,廉租房和山区农民回迁房正在建设;3万多农民进了城,城区10层以上的高楼达到37幢;近几年,他们还先后投入30多亿元,改造旧城、建设新区。在土坯房办公的县委,却谋建了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卢氏。
什么原因让卢氏县委如此固执?对自己,卢氏县委很抠门、很吝啬,对地方群众和城市建设,他们出手大方、毫不心疼。这种“有钱还是要先尽着老百姓”的领导观和执政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另一种解读,听起来,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在各地“豪衙”频现的今天,县委在土坯房中办公的情形已经绝对落伍了,但他们为民众着想的精神境界与官风,却一下子垫高了自己,成了相对于其他地方政府中的巨人。
政府形象,不因他们在土坯房中办公,变得矮小和丑陋;群众生活,却因他们在土坯房中办公,变得幸福与快乐。俗话说,人去留名,燕去留声。官员的政绩大小,不是以政府的高楼大厦为标准,群众的幸福才是真。官员也带不走自己一手兴建的高楼大厦,群众的口碑将永存。
卢氏县委的干部工作环境,卢氏县的群众生活体验,应当使更多的地方政府和官员有所启发与教育。为官之道,不要简单地视为“一日权在手,就得令来行”,而在于做人,“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要想做好官,就应当克制所欲,胸装百姓。
文/卞广春
来源:红网
作者:卞广春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