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意见》是建国以来,国家层面制定的首个养老发展规划,尤其是,释放出打破由国家“大包大揽”养老,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强烈信号,这不仅为我国的养老指明了方向,也为养老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倘若以市场化的视角来审视,有专家算了一笔账,2020年时,以每个老年人口年养老消费3万元计,每年将形成至少7.2万亿元的养老产出,大致相当于2020年时国内GDP的6%左右。而当一个产业年产出规模达到全国GDP的5%即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意味着,倘若《意见》落实到位的话,养老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兴产业。
既然推行养老产业化,说白了,就是赚钱。但是,就目前而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是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仅是未富先老,而且还面临着历史欠账形成的转轨成本。再考虑到我国的老人历来重尚节俭的消费习惯,基于此,投资者或经营者又怎么可能赚到大钱呢?
现在,有一个认知上的偏差,就是把我们过去那种公益和福利双重属性的养老制度,视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要变革就要走产业化道,即全面推向市场。其实,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业也不走完全市场化的路径。譬如,美国的养老业就分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两类,前者大多为私人公司所办,后者主要由教会兴办,政府则给予部分补贴。所以,我国通过产业化就把社会养老问题推向市场,把它变成可以赢利的产业,不但会使养老脱离公益本质属性,而且也是政府的缺位和失职。
医疗、教育和住房,之所以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赢利的工具,其根源在于医疗和教育的过度市场化和产业化,把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运作被托付给市场机制,从而导致制度失灵和监管失灵。其结果,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也让学生家长为昂贵的教育成本埋单,更让公众承受高不可攀的房价,“上学贵,看病贵,住房难”也就成为困扰百姓的最大民生难题。现在,倘若养老也走医疗教育产业化的套路,“养不起老”,极有可能变成影响公众生存的“第四座大山”。
显然,对于养老服务切莫只看产业不顾公益,应走一条公益性产业化道路。所谓公益性产业化,也就是说这个产业可以吸收民间资本,甚至国外资本,可以考虑产生一定的利润,但必须坚守公益底色,要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包括国外资本进入,但资本进入后,要架构公平正义的监管网络,这种监管不仅包括行政监管,也包括经济犒赏,对那些做得出色的养老机构,予以财政资金奖励,对那些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养老企业,启动退出机制,及时扫地出门,以保障养老事业的公益底色。
文/吴睿鸫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