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通过“精装拆分”应对房产限价政策的手段正在逐步升级。与数月前10万-30万元的精装价格相比,目前的精装费用正呈现普遍上涨的势头,精装费用区间已达50万-100万元,几乎等同于甚至远超贷款首付款。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尚无明确的政策规定不允许这样操作,因此毛坯价格捆绑精装价格的做法正在大行其道甚至愈演愈烈,在不出台新调控政策的前提下,需求旺盛,预期看涨,购房中增加的额外费用也很快被购房者消化。(10月11日《京华时报》)正如有识之士所言,这种捆绑天价精装费的方式,其实是广州近日遭热议的“双合同”规避限价升级版,是各地应对限价的典型招数。
所谓的“精装拆分”,即精装修楼盘预售价格与精装修价格相分离,以毛坯房价格申报并通过建委预售红线,但在实际销售中,开发商单独再打包精装修款价格,从而达到曲线涨价的目的。业内人士认为,变相涨价成风,与北京今年3月强势推出的限价政策不无关系。在限价的背景下,开发商为尽快通过审核拿到预售许可证,表面上保持原有售价,实际上却又不甘心失去盈利机遇,于是,强制附加精装的应对办法便应运而生。
这样的做法让统计数据一度“失真”。据亚豪机构统计,从近期楼盘成交价格来看,虽然相比去年同期有小幅下滑,但是基于目前市场上形成的两套价格系统,实际成交价格比去年有所上升。
在喧嚣扰攘、铜臭味弥漫的当下,“民生之艰”久矣。开发商和中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难道不该好好问问自己的心黑不黑吗?当然,更应反思和检讨的是代表公共利益和社会良知的政府部门。像“双合同”这样侵蚀和盘剥公众利益的做法,公然行世而不倒,有关政府部门难辞其咎。权力是为民谋利的,而不是相反。乱象不管以哪种形式出现,只要真诚为民,总是可以觅得治乱之策并付诸实施的。
房地产开发商任志强曾说,“限房价、竞地价”对市场没好处。这话我不敢苟同。总的来看,土地依然是我们的稀缺资源,可谓供不应求,出台“限房价、竞地价”土地出让制度是符合国情的。实际工作中,务必在优质地块出让之前做好研判、评估,严防出让价格异常,特别是异常高价地。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和完善现行土地制度了。
社会各界对土地财政表示忧虑,由来已久。有的论者指出,“如果土地制度不变,房产税等长效机制即使推出也无法奏效,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始终是以土地财政捆绑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对于抵抗调控的迂回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推波助澜,最终受伤的还是不断躺着中枪的刚需者。”(10月12日《南方都市报》)诚哉斯言!问题是,怎样尽快走出困局呢?
应指出,现行的土地制度,防止了土地食利集团的形成,而农地非农使用增值收益部分主要掌握在代表民众利益的各级政府手里。如果各级政府“循规蹈矩”,体恤民情,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对这部分资金分配、使用得当,对开发商的攫利冲动坚决规制而不纵容,如果各级政府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利益,坚决不做奢靡和无效的事务和项目,我们的焦虑不知要减轻多少。
毋庸讳言,不少地方政府已对土地财政产生了路径依赖,钱敛了不少,也花费了不少,但使用效果总体不佳。在不少地方,对于如何改革征地制度,切实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如何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如何让城乡要素进行平等交换,均衡配置公共资源,特别是城市扩展中政府所征收农地的增值收益,有关政府部门或者比较糊涂和茫然无着,或者有意无意地忽视、敷衍农民的合理利益诉求,在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上,缺乏作为。这就难怪民众抱怨,难怪广大农民尤其是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产生一定的被剥夺感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限房价、竞地价”无疑还要继续,但政府的角色如何扮演,则是大有讲究的。这就需要把权力关进管用的笼子里,这就需要政府转变执政方式,切实尽职尽责。
文/薛克智
来源:红网
作者:薛克智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