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老保险改革决策不宜低调推进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易木 2013-10-27 00:01:31
时刻新闻
—分享—
  养老保险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仍在讨论中推进。在国家人社部等主管部门与各方磋商并听取意见之后,按照职能代表全国职工利益的全国总工会已经开始就此前往地方调研,并已在部分地方召开各方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延迟退休”建议被提出并引发热议后,养老保险改革讨论和调研变得更为低调,多位参加过人社部会议的人士表示,“现在,开会前,人社部领导就会提出,不许向外界透露会议内容。”(10月26日《中国经营报》)
  
  按照《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全国总工会在对云南等几个省份的走访中,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延迟退休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则分别来自社会保险、企业待遇、社保比例和养老金双轨制等方面。这些反对理由与此前媒体和网络上,许多学者和网民提出的意见总体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此问题上网民提出的意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并非个别人所称的偏激。
  
  全国总工会代表职工立场,这项调研代表职工利益,要避免调研结论在后续环节中失真或者说没有失真却被怀疑为失真,就应当实时公开。固然,公开调研会让调研部门全国总工会及参加调研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更大的关注和压力,会导致一些人不敢提出个别化的观点和意见,可能让调研结论显得不是那么理性——这恐怕是有关部门打招呼要求有关会议、调研参与者“不许向外界透露”的理由所在。但养老保险改革的政策方案最终还是要向社会公开,否则怎么执行呢?难道决策者真以为,现在不公开包括调研在内的决策过程,等到政策出台了,争论、质疑、批评就会自动自发的消弭?
  
  养老保险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至关重要,决策部门想要排除激烈的情绪化批评对决策形成干扰,这种考虑可以理解却很不正确。少数几个部门、相关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聚集在一起,再吸收国外改革实践的成熟文本并借鉴其经验教训,的确有助于较快、高效的形成了政策方案文本。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共政策领域,政策方案也都是按照这种模式来拟定初稿。专家、精英视角形成的政策方案总体上体现理性、科学、可行等特点,却也不可避免因少数人决策引发的小群体认知偏见、长官意志压倒专家观点、测算公式有误甚至决策依据的数据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出入等问题,仍然可能是无法推行的。
  
  事实上,我国之所以要启动养老保险(再)改革,解决现有养老制度体系的弊端,就在于专家、精英决策模式制定的方案不能适应现实。这种情况下,如果实现决策公开化,让专家方案晒在阳光下,去接受公众常识、生活经验、主观感受、利益权衡等方面的考验,可以对决策思路和方案条款细节起到纠偏的作用。
  
  有人可能会说,批评总是容易的;只要是政策方案成文稿,总能挑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很多批评是没有道理的。一些官员也会认为,政策征求意见,可能会陷入动辄得咎的困境,推行实施变得遥遥无期。这些反驳(辩解)很有道理,却不足以作为否定决策公开化及其作用的充分理由。首先,在决策环节尽可能多的听取和吸收意见,给了决策部门及其专家智囊解释政策作用、决策考虑、测算依据的空间,如果等到政策实施再来解释,则没有人会信服。其次,决策环节听取质疑,修改政策方案部分内容乃至整体上推倒重来,确实会降低政策出台的效率,却更可能避免专家方案因重大硬伤而在实施中引发严重问题,两害相权,理应取其轻。第三,政策方案之所以会被很容易挑出错误,说到底是决策水平不高、决策质量不高所致,而外界的批评意见会让决策“僵死”,跟决策部门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转化异议并对政策方案作出微调的机制有关。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0/27/318030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