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对老人安享晚年情境的描写。想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古往今来每个人的梦想。当今社会,就有这样一种特殊人群,享受这“桃花源”般的待遇:他们坐着“主席台”,吃着“皇粮”,享受着“人上人”的礼遇,节日有慰问,生活有补助,甚至身后事还有“高规格”的安排。他们就是我们称之为国家退休干部的“特殊”人群。
诚然,这些干部在年轻时为国家奉献了大量的“光和热”,我们今天的幸福与他们过去的努力密不可分。对于他们我们理应尊重和赡养。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21世纪以后,中国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越来越多的干部进入退休干部这一席,退休干部人群日渐壮大;百姓在网络、媒体上常常见到的是“今天你慰问、明天我送礼”的形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反感情绪;我国财政负担严重,许多地方发展滞后,退休干部慰问更是财政一大支出来源,故人民对老干部的怨言更甚。因此倡导有节奏、有步骤的“软化”退休干部制度迫在眉睫。
规格上以“节俭”为标尺,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紧抓节俭之风,使廉政教育落到实处,争取早日实现各单位、各部门同一向节俭看齐的标准。对于各个单位退休老同志,市县级部门要统一标准,“能不发就不发,能节俭就节俭”,资金要用在刀刃上。老同志过节、过生日、生病等情况可以用精神慰问的方式表示关怀,这样能够避免各个单位老同志之间行成慰问攀比之风。
管理上以“能力”为标杆,让退休干部充分发挥“余热”作用。许多干部虽然已经退休,但徘徊在60岁左右的大有人在。这类干部处在人生阅历最为丰富、心态最为平和的时期,政府机关可以把他们“请”回来,让退休干部再次建言献策,为当地的发展“添砖加瓦”。当然,也要考虑到退休干部人群的特殊性,有选择地用、有回馈地用、有时间限制的用,把握好其中的“度”。
精神上以“充实”为标准,多渠道丰富退休干部的老年生活。充实不一定要奢靡、享受不一定是享乐。老年干部的精神生活要丰富起来,考得是方方面面,不仅仅用地位或者是物质来衡量。地方老干局要“多动脑、多实践”,通过开展老年学校、文艺活动、节日晚会等多种方式来充实老干部的生活,让退休干部既感受到了单位的温暖,精神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回馈。
干部退休制度要改,但是不能“一刀切、一锅煮”,要有节奏、有秩序地改良。各地部门要“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创造出一套让老干部满意、群众满意的“好路子”,严格以“节俭”为标尺,以“能力”为标杆,以“充实”为标准。切实重视改革老年干部退休制度,让它渐渐“软化”一直到“融化”。
文/莫子南
来源:红网
作者:莫子南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