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烂尾新闻”的背后是监督体系的薄弱

来源:红网 作者:项朗 编辑:艾伦 2013-10-30 00:01:22
时刻新闻
—分享—
  进入2013年以来,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社会热点事件,公众密切关注,渴望及时了解真相。但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总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公布相关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有时甚至是“捂”住真相、“堵”住追问、“拖”住处理,令人费解。(10月27日新华网)
  
  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炸塌事件,至今没有公布事故最终处理结果;张艺谋“超生”事件,无锡市计生委称“尽快答复”已近半年;“气功大师”王林非法行医事件,如何处理杳无音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新华网编辑所总结出的近期“烂尾新闻”,有很多都是笔者当初密切关注的重点,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在其他新闻的繁杂掩盖下,这些重点逐渐暗淡,直至沉寂。喜欢日常关注新闻的笔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大众?
  
  不得不说,由事件开始的“捂”住真相、事件中期的“堵”住追问、到事件最后的“拖”住处理,这些手段确实很有效果。让很多当初的“热点新闻”变成了“烂尾新闻”,由当初的轰轰烈烈万人瞩目逐渐变成偃旗息鼓草草收场,最后不了了之。该重罚的可以从轻处理,该轻罚的成为漏网之鱼,处罚力度减弱,处罚范围缩小,负面影响减至最低,一些小手段也可以在黑暗中施展,也许这就是“烂尾新闻”存在的真正原因。
  
  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分析今年7月美国底特律市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的案例时,提出了一个观点:“短暂危机虽能掩盖,但会把病情越拖越重。”“烂尾新闻”同样如此。一般大众所关注的热点新闻,很多都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如同城管打人、违章建筑等等,这些新闻关系群众利益,社会影响很大。采用“拖字诀”使其成为“烂尾新闻”,不仅损害了普通大众的知晓权,不利于事件的公正解决,还会因为信息的不公开透明,造成更加不好的社会影响,从而由盖住“篓子”演变成捅出更多更大的“篓子”,一发而不可收拾。
  
  “烂尾新闻”产生的原因很多,也许是有的领导怕丢丑想平静解决,也许是有的问题的确十分棘手需要更多的时间或者一个更好的契机予以解决,但是无论怎么样,事情进展到哪一步,都应该及时和公众“通气”,而不是“一拖再拖”。而现实的情况是,不是每一个当事单位都有深度剖析自我的勇气,不是每一家媒体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行政跟进手段的缺乏,舆论监管力度的薄弱,让热点新闻在一次次主动或被动的松懈中逐步演变成为“烂尾新闻”。
  
  建立热点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健全行政监督问责机制,加大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力度,只有“全过程无死角”才能真正保证热点新闻不烂尾。就如同新鲜的水果,“烂尾新闻”就是上面的一个坏点,只有时刻检测,发现并深挖掉腐烂的果肉,苹果才能保证新鲜,如果不管不问仍由烂点蔓延扩大,新鲜的苹果将很快腐朽烂掉。
  
  文/项朗

来源:红网

作者:项朗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0/30/318298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