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规定的出台可谓是密集纷纭。而许多规定都是不能一刀切的纲领性文件,各地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细则,理应是份内之事。可是媒体在报道时总会加上“最严”的头衔,网络搜索“最严”二字,最严交规、最严奶粉标准等标题可谓是“百花齐放”。“最严”二字本是向中央表落实工作决心和向群众传递信心的措辞,如今看来,倒有点滥用、乱用、文过饰非的感觉了。
当地报道采用“最严”二字,肯定了当地政府的工作。但正如所有的规定一样,需要时间来检验地方的工作成效。早早的提出口号,群众的热情高涨,但假如最后草率了事,最终伤害的还是群众的感情。群众期待的落实,应该是一种风气的转变,一种长效机制的建立。这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当前的党内现象,四风和腐败现象是处于高压线内,但治本的道路依然艰难而漫长。给予群众信心是好事,但过分强调就变成了捧杀群众的期待。新生事物的诞生,急躁了不行、怠慢了也不行。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现实情况,客观陈述事实,党政革新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应慎用过分夸张词汇过早消磨掉群众热情。
其实最怕的不是“最严”二字用错,而是提出“最严”的初衷已改。从为群众服务变成了为个人的政绩工程。有些地方干部最爱的事就是投机取巧,锦上添花。中央要求搞GDP,就千军万马奔数据,中央要求反四风、厉行节约,就拼死拼活拼谁更严,而这又成了干部搞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的手段,打着为民为党的幌子虚晃一枪,而忽略了现实情况和群众的期待。
适当的赞扬能让群众能够更好地期待未来,而过分的高调措辞则一不小心就可能捧杀他们的期待。希望今后在报道类似新闻时能少些“最严”之类的字眼,同时把更多的版面与精力放在报道关于规定如何被落实上,让党政机关作风转变之路走得更踏实,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
文/纳兰溪
来源:红网
作者:纳兰溪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