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的故事,告诫人们的是,喊话喊多了,要是没有实际行动,会让人心生懈怠,从此不再相信。在环境保护的现实中,谁都明白污染是“断子绝孙”的事,可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利益冲动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抱有“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想法,依旧我行我素,毕竟到手的钞票上又没写着“缺德”两个字。
既然是为了金钱,那么对于污染企业来说,最大的“死穴”就是罚款。众所周知,污染企业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主要的底气还是不差钱,罚款的三瓜两枣,在丰厚的企业利润面前,只能算作毛毛雨,完全可以不当回事。也就是说,罚款不能让企业感觉肉疼,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根本不具有任何遏阻的效果,这是社会舆论一直诟病的问题。
经历了全国性的雾霾天气,全社会的环保共识又一次得到了强化。不过,一旦污染形成了,再怎么“痛定思痛”,即使让污染企业倾家荡产,停产关张,也无济于事。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如果对于我国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话,将需要几十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土壤保护成本、土地可持续管理成本、场地修复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关系。
况且,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污染企业的罚款远不能达到“倾家荡产”的境地,再加上环保执法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地方利益的保护,执法人员“寻租”的腐败行为,污染企业通常会安然过关。因为是纳税大户,还有的污染企业被当做“财神爷”对待,政府有关部门在财政压力、招商引资动力的驱使下,甚至与污染企业成为“合谋”的伙伴。
不只是人大代表提出过要把污染企业罚到倾家荡产,类似的狠话,学者、官员和普通民众都说过,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声,居然还没有起到多大效果,说明“狼来了”的情节的确有上演的合适舞台。实际上,污染企业在组建之前初没有严格的把关,生产过程中缺乏严密的监督,市场上没有健全的环保准入规则,全靠产生污染之后轻描淡写“挠痒痒”式的处罚,污染企业怎么会“幡然醒悟”,心甘情愿地担负起环保的社会责任呢?
听多了“倾家荡产”的狠话,吓唬不了污染企业,可能还会暗自窃喜。只要“狼不来”,这场非零和游戏,就还可以安安心心地玩下去。“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职能,完善环保的各项制度性安排,在此基础上进行法治化的生态治理,才能够扼住污染企业的命脉,倒逼企业按照绿色环保的指路牌进行转向。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