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记者重返家园后的观察,还是网友与亲友聊天所得的感受,曾经的家园、中国的农村,正在发生巨变,而这种变化与城市发展有着明显的联系,是人们比较一致的感受。
在城里领教了雾霾霸道的我们,回到家乡,发现山清水秀的记忆并不真切。跟城里一样铺着洁白瓷砖的新式厨房里,老家人现在也靠烟煤做饭取暖,小村庄上空也飘着呛人的空气。发展思路的单一,更决定了几乎绝大多数乡镇,连发展方式和发展所遭遇的瓶颈,都难免重蹈大城市的覆辙;小石棉、小化工、小电镀,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工业毒害,小县城有小县城的污染排放;城里的水质不放心,家乡的饮水也难说可靠……
在城里,我们觉得人情冷漠、社区疏离,回到农村才知道,曾经的温馨紧密,也非牢不可破。父辈那种生产生活已被彻底改变,人们的收入和梦想跟着工作走,心也开始越来越离荡。年龄、学历、经验、财富等等因素带来的代沟和矛盾,并没有因为传统的亲族体系而抹平,冲突反而可能更加激烈。于是很多人感慨:在城市里因为孤独而乡愁,回到家乡,却体会到“最远的距离”不是自己与故乡的距离,而是自己回到故乡,却发现已认不出她的模样。
太多过去以为只会发生在城市中的问题,正在珍贵的故乡土地上,偷偷发生着某种“投映效应”。当我们被激烈的“成功竞争”压榨得透不过气来,当我们哀叹在城里打拼却过着蜗居、房奴的狼狈生活,动不动就产生“价值怀疑”的时候,2月10日的《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了华北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村里姑娘小伙结婚,提亲的前提之一是男方要在县城买套商品房,最好还得买辆汽车。一位农民母亲说,如此“风俗”搞得有时出村短短几百米路,都会发生“堵车”。而县城越炒越高的房价,则让农民“望房兴叹”,跨越式感受到了“房地产大跃进”的威力。这种被媒体概括为“‘丈母娘经济’乡村版”的尴尬现实,听起来或许有点可笑,却真实累积着一种难料后果的压力。重视这一压力,就如本报“记者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之四”关注的“农二代”问题一样,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我们不用再举更多事例了,每个回望故乡的人,其实心里都已悄悄埋下了焦虑。这,或许就是2014年春节媒体突然爆发“回乡注意力”的内在驱动。在中国,注意力的分配往往依据于“等级”,比如雾霾,其实更多是关注大城市的雾霾,北上广的雾霾,甚至只是“北京的雾霾”。恐怕还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整个华北大地的“霾祸”。注意力不同,不仅是重视与否的问题,更代表了资源分配的公正性,代表了国民幸福与发展机会采取何种“价值观”。没有进入社会“注意力”的扫描视野,乡村突破将举步维艰。因此,在媒体行动之后,希望有更多的跟进与求解。
文/刘采萍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刘采萍
编辑: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