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潦倒”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智慧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艾伦 2014-02-14 00:05:38
时刻新闻
—分享—
  据12日央视新闻报道,四川凉山某县高考理科状元刘宁,已被一家软件公司聘用。工作来的何其速!
  
  八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今年大年初六的下午,一位好心人发现,一名年轻的“流浪汉”,已经连续三天晚上躺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里的长椅上过夜了。他帮忙联系到“流浪汉”的家人。这样的一段流浪经历,使得记者报道出一篇很有“新闻眼”的新闻,叫做《年轻“流浪汉”竟是当年理科状元》。新闻一出,舆论如潮。我们看到,从“状元”到“流浪汉”的反差让民众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有表示惋惜同情的,有嘲笑奚落学习成绩好所谓“高分低能”的,有抨击现行教育体制、高考制度的,一时间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但在我看来,理科状元刘宁的“流浪”“潦倒”,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智慧呢?试想,如果这个小伙子还是那样默默无闻四平八稳地到处求职,他会引起社会和记者的注意吗?没有记者的关注,何来那篇引人注目的爆炸新闻呢?而没有这篇报道,就不可能有公司主动上门聘人。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流浪”是好事,“流浪”有功啊!也许刘宁主观上并没有想做这样的“行为艺术家”,但赖于“状元”的身份标签,客观上“流浪”成就了他的职业。“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难道不是“状元”的又一聪明之处吗?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一种现象:不怕你无能,就怕你不出新闻。什么事情一旦捅到舆论炸锅的地步,好事可能接踵而来。在中国,有一种救助叫新闻救助,正大行其道,方兴未艾。所谓新闻救助,就是要让新闻记者跟踪上,让事件得到扩散,广而告之,那准有得救了。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个,比如那个“井底人”吧,他已经住井下二十多年了,没人把他当人看,直到有了媒体把他当成新闻人物连续报道、跟踪报道,几个回合下来,三炒两炒,“井底人”便成了闻名全国的“香饽饽”。据说北京某高校向其提供月薪3000至4000元的工作,并提供食宿。你看,就是研究生怕也没有“井底人”的福气。
  
  住“井底”好找工作,“状元”“流浪汉”好找工作,从最终的结果看,年轻的“流浪汉”刘宁依然是一个成功者,而他的成功只是不经意的“流浪”状态便换来一份别人求他的工作,高智商啊!
  
  文/孙建清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2/14/327221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