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大的审议会场上,代表们面对各种报告正襟危坐,言辞中肯,或许是最为常见的场面,由于联想到了家人的不幸而“泣不成声”,这样真情流露的情景虽属罕见,却是人大代表履职时不可或缺的情感基色。
庄严的政治场域里,一直让人感觉需要“远离温情”,而面向广大公众的身份要求,也让人大代表自身没必要有太多的个人“代入感”。于是,即使个人有再多的意见牢骚,也只是深藏内心。在人大代表的词典里,“歌声与微笑”成了核心词汇,人大代表的审议基本上成了“说说好”、“表表态”的走过场。
反过来试想,人大代表在审议报告时,如果面对一堆冰冷的数据,一纸语言刻板、逻辑严谨的文字,自己没有任何的切身感触和深入调研,在审议时又克制自己的感情,那么究竟能提出多少的真知灼见呢?还会有什么切中要害的问责和建议提出来呢?又怎么会真正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呢?
人大代表这一社会角色,并非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他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中的一员,除了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令人敬佩的业绩以外,也代表了一定公众群体的利益诉求。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不仅要遵从制度设计的安排,还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乃至于亲身感受一并充分表达,最终在政府各项行政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地方还是全国“两会”上,常见代表委员火力十足、炮声隆隆,让有些政府官员场面上难堪,使得有些部门单位感到难为情。人大代表在履职时,可以有各种“技术”,比如,在开会之前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了解社会普遍的关切,用科学的方式来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分析建议。到了人大的会议上,面对政府部门还需要直抒胸臆,只要不违反规则,“嬉笑怒骂”,无需客气。
“炮声和泪水”,能在人大会议审议的现场出现,无需简单地视为人大代表情绪化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更能体现在制度框架内,人大代表与民众之间最为直接的联系。“炮声密集”,反映了不满,“泪水涟涟”,则是不由自主的情感。在看惯了“理中客”式的不痛不痒之后,假如在人大审议的会场上,人大代表依然给人一副言不由衷、闪烁其词的样子,直接损害的是民众满腔的期待之情。
当然,也没有人想看到人大审议的会场,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和催泪的“肥皂剧场”,但是,一团和气的审议现场实在与公众的观感有很大间离。当人大代表在会前做足了“功课”,到了自己履职的时候,言之有据、充满激情,人大代表才会少些“怒气怨气”,而更多豪气,而公众才会觉得自己投给人大代表的那一票多么有价值。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