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打从娘胎起,就需要办理准生证;出生之后,要办出生证、疫苗接种证、户籍证(户口本);读书时要办学生证、学位证和各种考级证;就业还有就业证、社保证(卡)、医保证(卡)、职称证、职业资格证等;退休以后,还要办退休证、老人证。另外你得开一份活着的生存证明,才能领取退休金;直到死时,还要办火化证、死亡证、骨灰存放证等。——难怪社会诚信不彰,因为人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一个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环境里。
办证多,除了凸显繁冗和不易的问题,还间接反证了思维僵化和效率低下的情形。举例来说,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美德,推动社会敬老风气的形成,体现尊老敬老的传承,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老人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免费参观旅游景点和乘坐公交车、免收挂号费、发放长寿补贴等。年龄,是这些优惠政策享受的唯一要件。既如此,为什么不能用身份证——这一证明个人年龄的权威证件——作为年龄的证明,还得再办一个老年证呢?难道仅仅因为身份证是公安机关颁发,老年证是民政部门颁发,就得有所不同,不然就显示不出工作的成绩?这样的重复,往往还限制了“优待”的落实,就像有的省规定“持《敬老优待证》的老年人,享有免费进入公园、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博物馆、纪念馆等”的服务,也就是说,老年人只有持证——老年证——才能享受优待,身份证都不管用。这种管理,不仅缺乏起码的人性,还带来许多重复的劳动。
“中国人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去办证的路上”,这虽然是一句调侃的说辞,但也暴露出存在的弊端。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对此曹委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他说,政府应改革公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建立公民信息大数据库网。依托这个库网,逐步实现“一证行天下”。通过“合并同类项”,提高证件技术含量和信息含量,减少证件数量。身份证的信息就可以涵盖退休证、老人证,甚至和“五险一金”卡证合并起来。可是真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打破僵化思维,改变条块链条,破除信息孤岛,用大数据提供大服务。问题是,谁愿意做吃螃蟹的人呢?
文/雷钟哲
来源:红网
作者:雷钟哲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