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计委探索医生自主创业的制度改革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大众接触专家级别的医生开辟渠道,二是允许专家借此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在医疗资源分配不足和失衡的情形下,取得一个双赢的结果。
目前来看,我国各地关于医生自主创业制度的改革趋于三个方向:
第一,继续遵循现有的医卫管理体制,但将优质资源惠及底层当成考核标准。例如东莞医生职称晋升将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挂钩,并鼓励社区向公立医院购买专家级别医生为社区服务。
第二,医生在完成医院工作之后,可以在其他医疗机构自由执业,即半体制半市场的“走穴”。深圳就鼓励有资质的医生在外自由执业,而北京甚至鼓励医生开办私人诊所,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第三,像于莺一类的医生离开医疗体制,单飞创办家庭医生等执业模式,这是医疗技术和资源彻底市场化的探索。如今,深圳已经在大力推广普及家庭医生模式,但遭遇叫好不叫座困境。
医院上班、自由执业、私人诊所、家庭医生等模式,说到底就是医疗技术和资源分配和流动的问题。只是前两种受到的现实羁绊太多,后一种属于未来发展方向,现有经济基础尚无法支撑。其实,如今所谓的医生自主创业制度改革,由主管部门为医疗行业注入市场因素,先让医生有流动起来的自由和权利,市场又反过来促进医疗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以求最终实现市场配置医疗资源的愿景。
可是,三种医生自主创业改革都是剃头匠的挑子,只有责任部门一头热,医生群体无动于衷。究其根源,还是医生自主创业的羁绊和阻碍并未消除,医生就像医院放出去的被牢牢捆着绳子的风筝,而私人诊所投入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千万元,是跨不过去的大山。医生无法撼动和利用医疗市场资源,获得更多收入需要付出更多成本,还不如维持现状。
故此,要想让医生自由执业、开办私人诊所甚至成为家庭医生,还需要卫生主管部门开放和引进更多的市场资源,让医生能够凭医疗技术海阔凭鱼跃,而不是在狭小的鱼缸里游来游去。
文/赵查理
来源:红网
作者:赵查理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