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所“名小”到底是什么样的小学?如今,不能设重点学校,相信这“名小”是民间的称呼了,在理论上和教育局的文件上是找不到的。今后,取消择校,随机录取,不可能有“名小”,只有就近入学的学校。
新闻中所说的“学霸”,是否“神童”?笔者以为,肯定不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校园,学习习惯确实是参差不齐,有些认真,有些是天真。至于学习能力,也确实有区别,有些接受能力强,有些上课都不会听课,活泼好动。有些学生说话表达能力差,拼音字母都不会读,写字都写不端正。学生存在这样的差别,完全正常,父母何必着急,更不用“痛并无奈着”。
笔者在小学工作,对于学生的差异,有亲身体会。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别比较大,与家庭教育有关,有些父母家庭教育早一些,特别是父母亲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条件好的,爷爷、奶奶也帮助教育的,这些孩子行为习惯好,接受能力强一些。
而那些接受能力稍差一些的,去进行校外“加餐”,不是根本的办法,也不可取,更与教育部的《规定》严重冲突。
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表明严禁“加餐”。如第4条规定:不留作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第5条规定: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
新一轮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如果说给他们过多的校外“加餐”,是违背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是拔苗助长的作法,也是伤害学生身体健康的。学生的素质是全面的,知识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劳动技能、审美观、身体健康、品德优良等方面也非常重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多种营养,将孩子当作读书机器,让其不停运转,孩子吃得消吗?如果说孩子身体素质差,思想品德差,也是次品、废品,甚至于是危险品。这样,得不偿失,后悔莫及。
文/罗立志
来源:红网
作者:罗立志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