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干部脚步迈向群众的“家门口”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2014-03-31 12:09:00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红网视频隆重推出新闻纪实报道《书记去哪儿》。首篇“雪上月光村”,报道了新化县委书记胡忠威在元宵节期间,驱车300公里,进入雪峰山脉中段新化县西部边陲高寒山区的种种情况;通道篇,记叙了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印宇鹰3月9日这一天的行程。不少网友反应,这是一个很接地气的节目。
  
  有一段时间,在普通群众的眼中,总觉得不知道基层的干部“在哪里”。其实,不能说基层干部是有意识地在躲群众,他们要么是“窝在”了机关的办公室里谋划,要么是“云游”在出外招商引资的路上,总之,群众难得见上一面,久而久之,彼此之间的距离远了,相互的信任也就淡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群众见不到基层干部,遇到难事的时候,找不到诉说求助的对象,加上“破窗效应”的暗示作用,群众情绪的积压和传递,常常变成了引发基层社会矛盾的温床。虽然群众也时常会“偶遇”基层干部,但是,那种缺少有效沟通的“作秀式”走家串户,给群众的观感无非是走过场而已。
  
  群众关切的问题得不到恰当的纾解,只好无序地寻找“出气孔”,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如此的恶性循环,破坏了基层社会稳定的生态,也让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大打折扣。
  
  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基层干部受到了一众走样变形的政绩观驱使的结果。假如总是以“数字”来考核基层干部,而不是用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标准的话,基层干部的眼光势必会盯着“上面”,在意识观念中自然会忽略群众的意愿,干部的腿脚也就不会挪到乡间小路、农家小院。
  
  基层干部“去哪了”,如果是群众心中的挥之不去的疑问,也就表明,基层干部做事“为了谁”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明确,基层干部制定的工作方案,在群众那里能不能得到全力支持,可能会没有很大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说,“什么叫政绩?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
  
  由此可见,基层干部去“哪儿了”,应该成为基层干部自我反思的一个切口。只有改变政绩观,把群众“在哪里”当做迈步的方向,才能真正走好批群众路线。群众在哪,干部去哪儿,目的是倾听群众呼声、体现群众意愿和集中群众智慧,为此,基层干部必须“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基层干部的政绩才会实实在在。
  
  基层干部常到群众的“家门口”转转,把致富信息带到田间地头,使得各项政策与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把惠而不实的“造势一时”变成群众受益的“造福一方”,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会让基层干部的脚步更坚定,不管走到哪,都能从心底里感觉踏实。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3/31/331175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