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有需求必然会有供给。雾霾之下,催生出防霾口罩倒也是厂家积极抢得商机的表现,本身并无不妥。只是如果产品质量停留在“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层面,完全禁不起质量的检验,这明显就是糊弄消费者,也有违市场经济精神。
当然,单方面责怪厂商无良,似乎也是有失偏颇的。根据消费者协会的认定,“仅有9款防霾效果好且佩戴舒适,这个比例甚至不到总数的三成”。不难看出,这里的“合格”,只是建立在“效果好且佩戴舒适”上,但是这两个标准是完全没办法量化的指标。毕竟,在好与不好,舒适与不舒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就此而言,说仅有3成合格达标,是否也有过于武断之嫌。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合格,尤其是涉及到安全性的问题,得靠数据说话。通过数据的设定,形成一个通行的标准,如此才能得出科学的判断。因为,在检验雾霾口罩是否合格达标之前,首先得有个标准,如果标准都没有,就说谁没达标,这本身就是不合乎情理的事。不仅是对厂家的不公平,也是对市场规则的行政破坏。
换一个角度讲,也恰恰是因为标准的缺失,才让商家们钻了空子。但凡只要有一点点的防霾效果,商家们就鼓吹说它是防霾口罩,你也不能就此说它弄虚作假,毕竟,防霾效果是有的,至于要效果达到什么程度,这显然不是他们能确定的事。从这一点来说,制定合格标准才是最关键的一环。口罩标准体系的长期缺失,折射的恐怕是相关部门的问题。既然说要尊重市场,首先就得通过标准体系建设设定好优良的市场环境,这个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雾霾之下,谁又能成为幸免者呢?即便真的有防霾的口罩,能最大程度地防止雾霾的侵入,无处不在的雾霾照样还会侵害人的身体,再者说,在防霾性和舒适性不能兼得的情况,舒适性的缺失照样是件让人遗憾的事情。就此而言,真正需要重视的还是要治理雾霾,当雾霾不再,口罩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无论在任何时候共同呼吸新鲜、干净的空气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文/周俊
来源:红网
作者:周俊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