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夏天,我于峨眉山中一览着它的天下秀。结束当天游程进入到旅客大巴,恰好旁边也停了辆涉外的旅游大巴。我发现,那辆车上的老外们大部分都拿着kindle电子书进行阅读,都在遵守着互不打扰的书中漫游。而此时笔者的大巴却早已经是大声谈笑,大家都在抱怨爬山太累,亦或是比较着纪念品的购买价格。
老外对于阅读的推崇,也就让他们能够在闹中取静里入定。而国人的习性则更愿意趋于群体性活动,譬如打麻将,广场舞。选择什么样的物质来填满自己的心,这一度成为国民大讨论的重点话题。之前,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所写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其中他摆出的一组数据“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日本人40本”让人堪忧。
当然,今天“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被权威发布更正成人均4.77本。但谁都知道,作为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来说,还有更多的人群没被覆盖,这也只能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化的体现。
而由于网络的大行其道,电子阅读倒是成了这边风景独好。数字化阅读人数首次过半,而此消彼长的自然是接触纸质媒介时长有所下降。数据的背后,估计也是掺了半阅读半娱乐的水。春江水暖鸭先知,亚马逊就火急火燎地把kindle变成大陆行货。不过,能否给国人打一针阅读的鸡血,就见仁见智了。
国人不爱看书,似乎有历史渊源。但凡进入中国城市的中小学,都能看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等名人名言帖附在墙上。不过,在应试教育的大山下,孩子们估计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咀嚼这其中的妙处。在他们看来,读书更多的是关乎于考试分数的直接行为。在这样的语境下,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必然受到功利化的影响。经历过高考鏖战之后,很多高三学生会把书撕碎洒满整个教室,这种行为艺术不也是一种对立情绪的窥斑知豹?
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作品就成了各大书店的镇店之宝。好景不长,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在了他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旧居上。抠墙皮、挖砖块,参与者说这能给学子们带来“文气”。不愿意浸淫在作品阅读中,却迷信于某种物质的气场。即便成了国宝,莫言也难改某些国人的习性。
一个更有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的离世,这当然不能让我们的眼皮抬起多少;今天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估计你说出来会得到“装”的回应。如果阅读深入人心,就本不应该有这样的“反馈”。我们已经太熟知阅读的好处,不过现在,还是更愿意给《里约大冒险2》的票房攀攀亲。
文/谢伟锋
来源:红网
作者:谢伟锋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