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被誉为“八百里洞庭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依靠区域生态本底做好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这篇文章?既需要地方政府深度思考,找到发展切入点,更需要中央进行统筹规划,拿出顶层设计。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不仅意味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式着装“国字号”,而且带有深刻的改革发展“破题”意义。
面对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以人为本是核心和要义。一方面,“发展才是硬道理”。唯有提升经济发展,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红利,才能形成改革合力,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一方面,生态保护也是“硬杠杠”,不能再以牺牲生态及资源为代价助推经济发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论的新型城镇化,还是招商引资,都必须坚守环保底线。改革的动力从哪里来?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这次国务院之所以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提出“三个加快”,目的就是要以“大湖经济区”为试点,率先对生态经济并行发展进行破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横空出世,与上海自贸区改革一样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东、中、西部地区各有不同。东部发展正面临转型升级,西部发展方兴未艾,中部发展如何找准定位?如何实现异军突起?是各自为阵、单打独斗?还是纵横结合、抱团发展?这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更是国家发展战略课题。唯有登高望远,才能“破题”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发展必将成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引擎和按钮。环渤海湾、成渝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等,可以说区域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找到了新路径。正如专家所言,“洞庭湖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的融合,是对“中三角”战略的推动,也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湖北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0万,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5964.9亿元,湖区矿产资源丰富。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年初,湖南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着力形成区域经济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对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培育长株潭两型社会现代化城市群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同时提出,将湘江保护和治理提升到省级“一号工程”。可以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既是对湖南近年来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如何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这道难题?需要湖南再接再厉,既要打好“生态保护牌”,又要打好“经济发展牌”,把湖南的发展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融入“中三角”发展大战略。
洞庭湖“国字号”生态经济区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结果,更是国家推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是要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找准改革发展的契合点,勇于“破题”,才能释放更多改革活力,才能激发更大的改革动力。
文/章宁
来源:红网
作者:章宁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