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自1986年开始评定贫困县,首轮评定共273个,但目前,包括扶贫重点县和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在内,国家层面的扶贫对象共计832个。人们不禁会反问:扶贫这么多年了,为何扶贫对象越来越多了?这一方面反映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更反映出扶贫的一些乱象。
贫困县越来越多的背后,是否真正意味着扶贫攻坚越扶越贫?恐怕不是的,如今的“贫困帽”就是变相的“香饽饽”,“贫困县帽子”并不会让人觉得丢脸,贫困县每年都能得到国家的无偿资助,不少地区戴上“贫困帽子”就不想摘掉,因为这背后对应着丰厚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因此出现了一些怪象:一些贫困县的发展水平高于非贫困县,一些贫困县的财政收入高于非贫困县。中国人民大学汪三贵曾坦言,为了获得贫困县资格,贫困县在确定过程中受地方政府公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一些贫困县在国家的扶持下取得长足发展但不及时退出。
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给各省的农村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省具体的实施意见也相继出台。湖北省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要建贫困县退出机制,杜绝戴贫困帽子过富裕日子,是对扶贫乱象进行标本兼治的一种政策尝试。湖北省提出了更为具体可行的扶贫新思路,即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湖北省此次扶贫机制改革的核心。实施精准扶贫即对象精准、目标精准、政策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精准。按照国家和省制定识别方法程序,通过建档立卡把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识别出来,搞清楚他们都在哪里,并分析致贫原因,为制定脱贫规划和支持措施奠定基础。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脱贫一户、销号一户。
识别方法程序、建档立卡、制定扶贫规划等等意味着一整套公正、科学的扶贫评价机制的构建,这种扶贫评价机制是以具体的贫困实际为依据的,不贫困就退出,贫困就是贫困,如果贫困,具体又是哪些地方贫困,这些地方为何贫困等等。如此既防杜绝了戴贫困帽子、过富裕日子的现象,也防止了任意“摘帽”给实际上的贫困县和当地老百姓造成的“误伤”。
对扶贫乱象的分类治理已经开始成为政府工作的新导向,年初时国家扶贫办就提出“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取消GDP考核的指标,重点改为考核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此举将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单列出来治理,关注扶贫工作的有效性;湖北省的精准扶贫、贫困县退出机制也是通过识别贫困情况将现有的贫困县中的非贫困县识别出来进行淘汰,而对那些实质贫困县进行精准扶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由此可以看出,公正的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分类治理、科学的贫困县退出机制是整顿扶贫乱象的根治之策。
文/陶建武
来源:红网
作者:陶建武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