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这说明柳词有幸,集流行与经典于一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流行与经典之间就能画上等号。如今,有很多作者执着地追求作品的畅销,误以为畅销便是文学质量的标准线。于是,演化出一套别样的文学“盈利模式”:穷尽手段地获奖炒作;成名之后,写畅销书、走穴圈钱。
文学奖项的初衷在于鼓励创作者、促进文学发展,可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成名的“秀场”。评委的评判基础本该是作品质量的高低,而今却更为看重作品中的“含金量”,将自己手中的评判权置换为金钱。文学评奖被如此异化,是文学理想的一场悲剧。“明星式”地售书,更是社会“浮躁病”、“拜金病”的侵袭。
当下,作品畅销成为了一些作者的首要追求。为实现这一追求,有人放低写作姿态去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用身体写作”追求色情与暴力。还有人通过商业炒作让自己出名,再将名气与作品捆绑销售。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我们应该思考该留下怎样的文学形象给后人。
反思个体,也当反思外部环境。到底为何,糖衣炮弹能将文人的脊梁压得如此之低?反观国外,不少人能够穷尽毕生心血,仅著一本书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学术追求。不过,这一本书却能够得到良好的版权保护,能够为他带来颇为丰厚的创作报酬。相比之下,国内的创作报酬过于廉价。由此观之,作者追求畅销也是事出有因,因“薄利”故求“多销”。
如今不少人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盛况,但那个时代有其特殊的背景,无法复制。文学大厦不能是空中阁楼,需要有坚固的基石一步步垒砌才能通向繁荣。创作者是工匠,负责添砖加瓦;还得有相应的“大厦”结构设计,即保护版权、鼓励文学发展的制度。此外,还得给工匠们一份合理的工资。文化大国的建设需要更多顶层设计的智慧,路还长。
文/李潇雄
来源:红网
作者:李潇雄
编辑:刘艳秋 实习生:朱天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