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刻假章办假证都是违法行为,是不允许的,相信也有不少家长心里非常清楚。可他们为何要选择“铤而走险”?除了入学门槛高、程序复杂繁锁等看得见的问题以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还有没有其他隐藏的“障碍”呢?
小学招生季来临,贵阳出现“办假证”热潮,教育部门提醒家长,所有信息均已联网,只要将学生家长的基本信息输入电脑,便可查询到其居住证和社保缴费等信息,所以伪造报名材料的家长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这话听起来很有善意,但仔细斟酌,却发现有个问题:既然学校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为何还要家长提供证明和依据呢?出示身份证或者户口薄还不就行了吗?
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家长为娃娃上学走捷径的背后,容易给教育部门和学校留下更多寻租的空间:材料真实与否,是通过联网“审核”的;孩子能否入学借读,也是“系统”给出的答案。这不是质疑有关方面的公信力。但需要指出一点,有时间和精力审核材料的真假,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查询结果并给家长一个明确的答复呢?
教育公平是大道理,也是大方向。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从点点滴滴入手,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做起。就具体的案例来讲,家长想走捷径的念头本来就不应该有,也不能有。接下来该怎么做,我们期待有关部门的回应和落实。
文/任启鑫
来源:红网
作者:任启鑫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