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的确成立,那么,这个“史上最艰难”就很值得玩味,它所对应的实际上是“先前太容易”。为什么太容易?公款消费。所以,这个“最艰难”,根本算不上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如今的结果倒真有回归正常、得其所哉的意味。声明一下,这不是存心看商家的笑话,只是陈述客观事实。我在去年年初有一篇《别一种“产业结构”也需调整》曾经对商家提过一个类似的醒,那是针对年关将至,而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年花采购数量整体下降而言的。当时我要表达的是,那种依附或寄生于公款消费的“产业结构”,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地步了。现在,月饼销售与年花销售颇有些“何其相似乃尔”。而想要补充说明的是,即便某些“产业结构”本身无须调整,“产品结构”也需调整了,那就是让市场回归市场。以中秋而言,让月饼就是月饼,就是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而不是使它沦为“公关”的载体,充当“交易”的媒介。
中央反对“四风”的禁令出台之后,许多“经验主义者”在一开始照例不以为然。现在他们应该认识到,“经验主义”这回不灵了。事实表明,反“四风”不仅不是一阵风,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力度;不仅保持着常态,而且还“逢节必令”,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格外亮剑一回。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举报窗推出的当晚,不是就挂出了8月4日至10日各地共154件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件吗?并且,相比于去年,今年严打“月饼腐败”的预警信号还释放得更早了些。都说商家是精明的,但在这种大趋势之下,如我们这些不精明的非商家,也认识到今后再对那些“依附”或“寄生”于公款消费的“产业”或“产品”仍然抱有幻想,是非常不明智的了。所谓“产品结构”也需要调整,就是他们应该去做真正的“市场文章”,产品首先必须从针对公款消费的“高端路线”低下原本昂着的头,转向面对大众消费的“群众路线”。显而易见,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货色,比如含有贵金属的“思乡月”,端午时的“天价粽子”或者“天价”别的什么,大可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一去不复返了。
古人有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如今无论PM2.5如何,中秋来到时,天上的“气”还是相对“清澈”的,只是在“人间”,因为被权力滋润出了诸多习以为常,才有那么点儿浊意。因此,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抓的与其说是食品意义上的粽子月饼,实质上不如说是要“玉宇澄清万里埃”。从这个意义上说,月饼销售遭遇“史上最艰难”,未尝不是好事。
文/潮白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潮白
编辑:夏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