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一名学生的父亲闯入湖北十堰郧西县东方小学,刺死4人、伤5人,凶手跳楼自尽,让本应充满喜气的开学第一天全被悲痛笼罩。有媒体报道,犯罪嫌疑人陈某因女儿暑期作业没有完成,学校不让其报名而怀恨在心,遂进入学校作案。但这种说法,在犯罪嫌疑人父亲的否认声中显得苍白无力。
究竟真实动机几何,尽管目前没有官方消息,但恐怕无论如何,都与孩子报名不成脱不了干系。而“4次跪求老师让女儿报名”“孩子成绩差,上学期说尽好话才报名”的报道,则进一步佐证了前面的推测。
若要对“报名难”刨根问底的话,在东方小学基本情况里便能找到些许线索。“五分之一的学生是本地户籍”,可见外地学生比例之高。而如此多的外地生源涌入,可能任何一个学校都难以全部接纳。再加上明文规定的“每班45人”,班主任老师在学生报名时确实有足够的选择余地,“挑肥拣瘦”何乐不为?表现优秀的,老师当然喜欢,能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加分,而成绩差的,就恨不得敬而远之了。因此,在本已满员的前提下,为难差生报名,并非没有道理。
那为何又会有如此多的生源涌入城镇?相信农村地方的很多家长,都有陈某之前相似的逃离农村经历。一来,乡村常常“无学可上”,即使有,可能也得走上很远的路程,这让七八岁的孩子如何吃得消?二来,乡村教育质量也难以比得上城镇,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影响下,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即使负债累累也要在城里为孩子开个好头。另外,优秀教师很少能长期在最基层坚守,人才的流失,会进一步影响到乡村教育质量,而办学水平下降了,家长们就会更想逃离,如此恶性循环,到头来就是城里越来越“富”,乡上越来越“穷”。
教师“人往高处走”,虽是个人的事,但却能代表个别地方对乡村教育的不重视,认为没“搞头”,学生少,条件差,于是不顾实际情况将资源集中,大搞“规模化”,不仅便于师生管理,更是教育政绩“亮点”。城里汽车多了,尚会堵车发生交通意外,而大量的人都去挤某个地方的教育资源独木桥,又怎能保证不发生意外?
英国有“一个人的车站”的真实故事。苏格兰铁路公司想将只有一个人使用的布雷奇火车站关闭,但在这个人的法律维权之下,该公司不得不答应,只要他一天还使用这个小站,铁路部门一天就不会将其关闭。如此公共资源,是不是该给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点启示呢?
文/冬月禾
来源:红网
作者:冬月禾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