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桂林市七星公园的门票从两毛钱涨到75元。在国内,这样的景区还有很多。国内多家景点上调门票价格,涨价后5A级景区平均票价超百元,其中丹霞山从160元涨至200元,玉龙雪山由105元涨到130元。面对门票“3年必涨”怪圈,一方面,民众感叹玩不起;另一方面,景区也抱怨运营开销太大。(10月2日新华网)
景区门票话题虽是老生常谈,不过,在眼下国庆游炙手可热的“节骨眼”票价“大踏步”无疑更能激发公众的槽点,有报道称,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我国5A级景区的平均门票已超过百元,还存在涨价幅度大、频率高、调涨节点明显,居民感受差等特点,门票价格因此被网友调侃“全球领先”。
其实,限定票价国家早已有了明文规定,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不得通过增加另行收费项目等方式变相涨价;另行收费项目已收回投资成本的,应当相应降低价格或者取消收费。”新《旅游法》中对门票涨价的规定更是颇为严格,然而,景区门票涨价的脚步却从未停止。归根结底,“中国式门票”价格屡屡突破新高,在我行我素背后实则地方政府“门票经济”思想作祟。
众所周知,从地缘归属上讲,地方政府是景区的实际拥有方,为了瓜分旅游资源这一“香饽饽”,有的地方政府便开始玩起了政绩“算术题”,把政绩依附于景区的发展,一方面,利用手中权力,和景区管理者结成利益同盟,给景区的建设发展提供近水楼台之便,甚至是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将景区的交由商家全权管理,自己却当起甩手掌柜,等着钱财自动流入政府的口袋,当然,在这般利益鬼魅的驱使下,景区门票涨了,当地政府也赚得盆满钵满,何乐而不为?
不口否认,景区门票涨价也不是全无理由,一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成本不断增加,景区员工的工资福利、设施设备的维护费用也自然水涨船高;二来,为提升景区的综合素质,各大景区都给景点冠以一抹多惹人眼球的称号,在申遗和创建5A级景区上更是投入不菲,当然,牛毛出在牛身上,运营成本的增加自然要归结到门票上由消费者买单。
诚然,涨价即便合理,但是怎么涨?涨多少?至少应该有个说法吧,景区的实际投入与收益不公开,涨价环节不透明,票价玩起了“大踏步”不是明明白白和“禁涨令”唱反调?
当公共资源被政府与商人的利益纠葛所绑架,原本普通的休闲娱乐就会异化成“看不起”或“不敢看”的奢侈品,如此一来,岂不是公权的悲哀?
实际上,旅游经济不是简单的“门票经济”,政府倘若只盯着那张小小的门票,必然会在蝇头小利面前栽跟头,须知,唯有加大力度狠抓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设施、人员的管理机制,构建透明、和谐、有序、健康的旅游产业链,从简单的“门票经济”走向多元化发展,才是真正利民惠民的长远之举。
文/晟达者
来源:红网
作者:晟达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