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0日开设专栏,陆续公布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整改情况。从本轮各地整改内容来看,“房产”领域仍是腐败的重灾区,“官商勾结”“多占住房”和“办公用房超标”现象十分普遍,一些性质严重的个案和贪官被点名通报。(10月13日新华网)
近日中纪委网站公布今年中央首轮巡视后各地整改情况,晒出的数据无不令网友们惊诧,引起舆论热议,其中“房腐”仍是被通报点名曝光的腐败重灾区。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被巡视的21个省份中就有20个省份发现了房产腐败,而十八大以来,落马官员中涉及房地产腐败的占比之高更是让网友们惊叹。在当下反腐风暴眼口之下,为何地产腐败依然肆无忌惮?长期以来,在公众对房地产腐败的高度关注之下,针对这个领域的反腐就一直没放松过,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一些地方也曾进行专项整治行动,虽然因此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官员、投机商人,但奈何其嚣张气陷丝毫不减。
如今年首轮巡视过后,“房腐”乱象不堪入目,官商勾结、插手土地开发、工程招标,设置排他性条件、量身定制、定向挂牌的经营性房地产用地行为,官员亲属凭借特殊关系从事地产开发谋取巨额非法利益,干部利用职权违规超标占房、炒房、建房将“公宅”变成“私宅”,如此种种乱象也只是“房腐”可以看到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掩藏着的巨大的腐败“黑洞”既不可知又令人生畏。为何“房腐”如此严峻、屡打不绝、屡治不灭?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利益勾连,所谓“房腐”的背后实为“权腐”。相关制度规定存在漏洞,监督混乱、不到位,这个问题存在很久,但从未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或许是因为监管者本身也是身陷其中的既得利益者,无法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超然执法、进行所谓的改革。无论是因干部交流异地轮岗就立即获得分房,而一旦离职却因不舍既得利益出现“退房难”,还是借亲属朋友或利益勾连者之手用权力在地产领域换取等量财富,归根都底,都是干部个人以“公权”作“私权”,借无制约的权力“撒泼”耍淫威,纵有现行可依照的地产法规制度,但在少监督、执行难的情况下,完全由手握实权的干部说了算。
如何治理“房腐”?根在治理“权腐”,在涉及土地、房产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上进行改革,减少对行政审批的依赖,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同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既需公开透明政策、法规、机制、流程,又需媒体、群众、纪检等监督,另外还需改变地方经济过度依赖土地、房产的现实,调整转型。
文/伍文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伍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