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轻率指责公众是污染旁观者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2014-11-23 00:03:22
时刻新闻
—分享—

  《人民日报》11月22日刊发署名为“孙秀艳”的评论《治污染盼蓝天不能当看客》。评论作者先是介绍说,而今雾霾频发,一些人直接批评环保局,认为是他们无能;然后称其在环保部门工作的朋友满腹委屈,“早出晚归,勤奋工作,还要承受来自领导、公众的压力……蓝天不能只是指望环保局……要是没有环保局,这环境恐怕更不堪设想。”评论认为,人们作为污染制造者,在指责环保部门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改变生活方式。
  
  这篇评论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在几年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一书就阐述过。环保低碳确实不是政府部门一家的事情,即便再加上严格的法律和监管来约束企业,仍需公众的真实参与,去改变生活方式。
  
  但这样的真实参与和改变,确实很有难度。符合节能减排,某种意义上讲就意味着生活不便。一个人、一家人节能减排,效益并不明显,带来的不便却显而易见。因而尽管节能低碳主题活动年复一年的举行,但真正愿意按照环保方式生活,忍受种种不便的人还是少数。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有牺牲精神的人,愿意为地球、国家、城市的环境承担更多的个人成本,尽可能忍受不便,但对能源、环境等问题和系统论等理论的了解相当肤浅,因而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实效。英国广播公司节目支持人蒂姆·哈福德在《适应性创新》一书中就举例指出,环保主义者驾驶混合动力汽车,手机充电后随手拔下插座,用牛奶替代咖啡作为“环保早餐”,自带购物袋,食用本地出产的牛肉所制成的芝士汉堡,还打算用节能灯泡更换原先用的白炽灯——这些看似环保的生活方式,所能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其实少得可怜,许多选项甚至增加了排放,比如牛奶的排放高于咖啡12倍(牛肉的排放值同样大大高于鸡肉和鱼肉),而在拥堵的城市里使用自驾混合动力汽车,因进一步造成拥堵,而没有明显减少总体的碳排放值。
  
  要让更多人主动、自愿改变生活方式,当然需要引导宣传,但更重要的是鼓励技术创新,让更低排放不降低甚至提高生活水平成为可能,具有商业层面的可操作性。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配合、推动科技部门及金融主管部门,对环保低碳各种层面的技术创新要给予支持。其次,要建立一套能够让居民、家庭直观了解环保低碳贡献的积分体系,以及日常生活排放的扣分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再次,要积极改善节能减排知识宣传,在中小学、大学和社区开设相应的辅导课程,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能够掌握正确的环保生活方式。
  
  《治污染盼蓝天不能当看客》这篇文章想表达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的观点,但作者的表述和逻辑上都存在很大问题。一是将公众“很少为主动减排出力”,简单化的、泛化的解释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而不谈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如今确实存在推广的技术困境。简而言之,将公众不参与或少参与主动减排,归咎于道德和认识水平不高。
  
  二是借一个所谓在环保部门工作的“朋友”的话,同样用泛化的方式将各级各地环保部门的公职人员都说成“早出晚归,勤奋工作”。这样处理的方式,是为了驳斥一些网民随口说说的“治理是环保局的事,与我无关”,刻意形成与“懒惰自私”的公众形象的强烈对比。
  
  一个部门系统内的干部都是“早出晚归,勤奋工作”,是无法成立及证明的,各地也经常曝出环保部门监管不严甚至卷入利益传输的丑闻,至少证明少部分渎职行为在环保系统存在。这是其一。其二,“早出晚归,勤奋工作”并不代表工作做得对、做得好,如前述,各地环保部门,推动环保低碳技术创新、居民家庭参与、社区和学校宣传等多方面工作上,都还有很大的可改善、提升之处,很多工作甚至需要尽快填补空白。
  
  《治污染盼蓝天不能当看客》的作者,可能无意丑化公众(居民),但这篇文章的表述和逻辑硬伤,却可能招致公众反感,于此并不利于环保部门、企业、公众协同配合,共同致力于节能减排。
  
  文/郑渝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11/23/352918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