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禁烧秸秆,需先根治“懒政思维”

来源:红网 作者:西江月 编辑:夏熊飞 2014-11-25 00:07:34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京津冀地区频起雾霾,虽然污染排放和天气因素才是霾形成的主因,但在秋末冬初的这个季节,能加重雾霾天的秸秆焚烧,也是京津冀三地政府严管严查的工作重点,有的地方还专门设置巡查员,在田间地头禁烧。(11月24日《新京报》)
  
  在缓解空气污染问题上,禁烧秸秆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在秸秆焚烧问题上却年年上演“政府屡禁不止、农民屡教不改”的拉锯战。各地以“堵”字为主的制度设计纷纷遭遇尴尬。秸秆在农户生活中因饲料、燃料的结构变化,已变成价值低的“废品”,“一把火”处理也透露着农户的无奈。一声禁令可以浇灭焚烧秸秆的火苗,政府倒是清净了,但是却给农民群众添了“堵”:秸秆究竟该如何处理?
  
  没有一无是处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秸秆若充分利用,也有巨大经济价值。它可以作为编织工艺的原材料,以另一种方式大放异彩;可以用作发电原料,催生新的产业;可以作为沼气转化原料,方便群众生活;可替代木材,作为人造板的主要生产原料,等等。
  
  一“禁”了之,是懒政思维在作怪,暴露了城市管理者简单和粗暴的管理心态。秸秆的回收再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这就需要政府的出面引导与组织,建立起一个秸秆市场化的信息平台。
  
  比如引导秸秆回收相关投资项目在地方上落地生根,在政策上给予这类投资更多的倾斜,一方面减少秸秆处理运输成本,一方面“变废为宝”;可以与相关研究机构、农业高校取得联系,争取秸秆作为肥料、转化为沼气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可以建立信息平台,在企业和农民群众之间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为秸秆找到合适的“出路”,可以建立秸秆收储体系,延伸秸秆产业链;强化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秸秆手工编织产业,引导更多农民进行草帽、草包、草帘的编织。
  
  实现秸秆的回收再利用,并非不可能。面对年复一年的秸秆焚烧工作,如果政府能转变管理思维,将“禁”转化为“疏”,努力建设秸秆回收利用的系统工程,那么这将成为一件对各方都有利的好事。
  
  政府服务管理的核心应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秸秆回收利用,并没有多大的技术难题。只要地方政府积极主动作为,变“懒政”为“勤政”,让农民从不烧秸秆的行动中尝到甜头,那么秸秆的禁烧将不再是难题。
  
  文/西江月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西江月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11/25/353076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