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母言行一致才能呵护童心

来源:红网 作者:王瑶 编辑:刘艳秋 2014-12-11 00:00:58
时刻新闻
—分享—

  5岁男孩小龙(化名)因为批评别人乱扔垃圾,被对方骂哭;随后母亲责怪小龙多事,父亲却为孩子出头,跟对方打了起来。(12月10日《安徽商报》)
  
  在维护社会公德的问题上,只有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几岁大的孩子,在看到有损社会公德之事后能理直气壮的指出来,这点着实难能可贵。儿童身上所闪现的责任心和公德意识值得我们赞扬,同时也需要大人的呵护。
  
  虽然这位有错在先的男子最终选择道歉,但当孩子指出他人缺点时,其父母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却值得我们思考:孩子遇到类似事情时,是按照大人教的那样,尽心维护“真善美”;还是选择不“惹是生非”,做一个“乖孩子”?显然,孩子母亲的做法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当孩子因为“童言无忌”而让他人面子受损时,不少家长不论孩子做的对不对,都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孩子,责怪孩子多管闲事。一方面,家长想教孩子坚守“真善美”;另一方面,家长又在极力劝导孩子不去沾惹是非。两套逻辑的畸形教育方式,必将给孩子带来“选择困难症”的心理难题。
  
  假如孩子的父亲也和母亲一样,责怪孩子多管闲事,而不是去为孩子出头。可想而知,这件事必然会在儿童心间形成阴影。日后再遇到类似情境,儿童因为记忆深处的恐惧,自然不会再坚守心中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当下社会语境中,不和谐、不文明行为依然不少见,面对这些行为,如果人人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自己不去出头,也竭力避免孩子出头。可想而知,社会良好风气势必因民众参与度的减少而下降。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给学生的自然都是一些“正能量”的内容。维护社会公德、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等等都属于“正能量”的范畴。由此可见,儿童的做法并没有错,反倒是儿童母亲的做法值得反思:这种极力避免“麻烦”的做法是否正是在为孩子着想?或许父母是出于关心孩子,不想孩子因为好意而受人欺负,但这种忍气吞声其实正是在助长不良风气。儿童父亲与对方大打出手的做法虽不值得提倡,但却是在维护儿童心间那份质朴的美德。从这点来说,儿童父亲的做法要优于其母亲的做法。
  
  这也正映照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即父母言行的不一致,教给孩子一些做人处事的大道理,但真正遇到事情,却又反对孩子履行这些道理。这种虚假的家庭教育既降低了家庭教育的可信度,也混淆了儿童的是非观。此外,儿童的成长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也不该总是一帆风顺的。让其适当受一点挫折,或许更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决心。因而,在孩子成长途中,不妨“善待”下旁人的恶意,将他人的恶意转化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这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文/王瑶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王瑶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12/11/354610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