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重庆市南川区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为官不为、为官慢为、为官乱为”专项治理活动,查处十起典型案件、猛药整治庸官。“平时出去暗访时,我们总是便服加运动鞋,一遇事就跑,实在不行就只能掏纪委的工作证了。”12月22日,南川区纪委常委汪自力平静地说,工作组不怕打击报复。(12月25日《重庆青年报》)
“便服加运动鞋,一遇事就跑”,一次实诚的陈情,揭示出的不仅仅是纪委“猛药治理庸官”背后的故事,也透射出另外一种尴尬的现实——公民监督之艰难。如果连暗访官员都要做好如临大敌的准备,一个不难推出的逻辑是,平素的公民监督,将要面临多大的自身风险。对纪委暗访人员来说,再不济还可以掏出纪委的工作证,而对于普通公民呢?他们能拿什么来防身?要知道,这些暗访的纪委官员,从行为特征来看,其实就是日常的公民监督。
在现有的监督体系中,除去体制内的各种监督力量外,还包括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而从国家的法治格局中,公民的监督权是作为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内容所在,在宪法条文中,明确写道,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但是,对照于现实生态来看,公民监督之难,却是不争的事实。抛却稀疏平常的举报无门不说,最让人不堪的,还是在举报中,遭遇的强权报复。揆诸报端,举报人受打击报复的事件可谓屡见不鲜。
为何在对权力的监督中,连纪委暗访者也只能“一遇事就跑”呢?这当然是规避潜在风险的现实选择,但是,这也形象地折射出现实的权力监督中,所面临的尴尬现实。透析这种尴尬现实的出现,关键还是要厘清“遇事就跑”的根源所在,显然不在于“事”的危险,乃是在于权力的有恃无恐。
而权力的有恃无恐,则又在于制度牢笼的缺失,尤其是法治建设上的缺失。虽然宪法中对公民监督权有明确的说法,但是相关的条文仍主要限于我国宪法中的规定,而由于宪法内容上的原则性、根本性的特点,如果没有更具化的配套法律或是法律解释,即便是立于宪法之中,仍然会因为缺乏操作性而失去了法治价值。
于此而言,无论是为了祛除暗访者的工作风险,还是减少公民监督中的潜在风险,从法治的层面,建立公民监督的保护机制,以保护监督者的合法权利,都是刻不容缓的事。只有在法治上有所彰显,才能让权力有所谦抑。有了懂得谦抑的权力,才能从根本上祛除“一遇事就跑”的现实土壤。
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重庆市南川区纪委常委汪自力平静地说,工作组不怕打击报复。这样的大义凛然,固然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在纪委具体的工作中所面临的尴尬现实下,与其鼓励这样的大义凛然,不如从根源上提振监督的能量。让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监督,都能顺畅地实现法律所赋予的合法权利和职责。
文/高亚洲
来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