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末,各省各部门“成绩单”陆续公开。社科院研究报告称,旨在张扬成绩的部门和政府仍为大多数,揭短的做法是少数。在“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总结材料中,还有单位给自己打90多分。报告称,仍有不少单位将信息公开理解为宣传功能,以媒体、微博发布次数作为成绩。(1月12日人民网)
政府信息公开带有选择性、“报喜不报忧”积弊已久,民众早已见怪不怪。很多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都呈现“三为主”。首先是表扬与自我表扬为主,即便出现难得一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总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永远打不到痛处。
其次是以总结本地成绩和挖掘上级关怀为主。总结成绩自然是方方面面、到边到角都不能遗漏,而且要说全、说深、说透;似乎本单位工作有没有取得成绩以及取得成绩大小,本单位干部职工心中并没有谱,一切要靠上级领导莅临视察参观以及认可评价来决定,即便上级领导未来视察或给予明确评价,单位负责人也要挖空心思从上级领导的日常谈话或者工作报告中搜寻上级对本单位工作肯定的只言片语,并奉为“圣旨”。哪怕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些单位成绩信心来源依然是“领导肯定”,而不是群众认可。
再次是以单位主要领导活动轨迹为主。本单位墙报专栏以及各大媒体上,对一个单位主要领导的报道文字极尽笔墨、图片醒目特写,其他副手报道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惜墨如金”抑或“惜版如金”,给人印象是,这个单位的工作都由主要领导一个人在做,其他人简直可有可无。
政府信息公开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为官一任、政绩一方”的现实,更折射许多人的政绩观以及价值观所系。在不少人眼中,“宣传出政绩”,信息公开其实就是宣传的一种手段或说载体。为了出政绩,有些官员不惜花钱“买政绩”,斥资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连篇累牍地宣传本单位日常工作,绞尽脑汁地挖掘“亮点”、“创意点”。假如出现问题丑闻,则会拼命捂着盖着,害怕“家丑外扬”,一旦问题遭曝光,又会想方设法撤稿、删帖甚至花钱消灾,总之企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恶梦”快点过去、舆论尽快平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上级领导也不愿意下级单位或部门自我揭短,不希望下面“添乱子”,否则上级也会觉得自己脸上无光,这或许源于害怕被别人指责领导无方。在这种官场生态下,“报喜也报忧”可能一损俱损,“报喜不报忧”可谓皆大欢喜。
对于政府信息公开之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群众的评价与意见很难反映上去,更不会被公开出来,所以政府信息公开往往沦为官方自娱自乐,而无关民生痛痒,年年都在“唱着古老的歌谣”。要使政府信息公开不怕揭短、不避“家丑”,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民众话语权在政绩评价体系中的分量不断加重。
文/涂启智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涂启智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