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穿着白大褂伪装成医生,我们没有偷拍遗体,我们没有高呼“新闻自由”,我们没有推倒姚母……22日,深圳晚报还原姚贝娜眼角膜捐献的采访过程,大概表达了两个意思:我们很冤枉,我们要追责。至少,大家能从两方面得到信息了,如果当事医生也能出面实话实说,可能就更接近当时的真相。
遗憾的是,深晚似乎并没有得到网民谅解,反而越描越黑,再次遭遇舆论“滑铁卢”。不是深晚不够真诚,也不是信息不够客观,我觉得根源在于信息发布出现了逻辑谬误,让好几天之后的辩解软弱无力。
首先,犯了诉诸怜悯的谬误。在《我们为何一直保持沉默》的社论中,深晚发问:“为何我们的良苦用心会换来污语滔天的局面?为何一个善良庄重的义举会招来连绵不绝的攻击?为何我们始终冷静克制却仍然深陷舆论漩涡之中?”排比虽能壮气势,但有理不在声高。在下面深晚自己给了答案:“我们也的的确确存在失误之处。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向社会大众坦陈在采编环节上的疏忽。”“巨大的压力使我们的记者疏忽了与家属的事先沟通,暴露出我们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不够审慎和周密的一面。”“积极倡议有关机构设立姚贝娜光明基金引发的争议,也是由于事前沟通不足造成的。”
质问举得高高的,落下却是打在棉花上。既然这样,为何还这么问,显然是为了让读者顺着它的思维走下去——诉诸怜悯,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接受自己的观点。“良苦用心”、“善良庄重”、“义举”、“冷静克制”等词语,说到底就是为了推销如下观点:“但绝非像某些网络营销账号以及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士说的那样龌龊和冷血。我们的血分明是热的,我们的心分明是赤诚的,我们的感情分明是真挚的。”其意思只有一个,我们是好心办好事办砸了,是想从情感角度获得大众认同。可由于逻辑方面存在问题,说服力并不高。
其次,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此次舆论风波,不排除有水军和枪手,但更多的质疑则是信息缺失造成的,别忘了深晚自己好几天没吱声啊。在还原时,深晚先给舆论扣上了一顶帽子,“此风暴先是在自媒体发酵,后引发互联网营销账号和网络水军大规模持续恶意炒作和攻击,以夸张言辞、虚假信息和语言暴力误导舆论”,这可以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先把对手定性为“恶意炒作”,其实犯了“草人谬误”,即先树靶子然后再辩解,实际上偏离了真正的话题。
而“营销账号”、“网络水军”、“语言暴力”等词语,已经把此前舆论的参与者定性为坏人了,必然会激起网友的反感。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对方是坏人,所以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坏的,所以我们是好的是对的。显然,这是两件事情,对方的好坏和自己的好坏没有因果联系。
再次,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编委,国际、国内新闻摄影大奖得主赵青”“我们更没有必要拍摄遗体遗容,拍摄这种照片绝无可能出现在报纸和我们的网站上,这是一种常识”“在深圳,媒体记者进入医院太平间或者手术室拍摄什么呢,拍摄的是遗体捐赠手术过程或遗体告别的庄重场景,这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在深圳也不是深圳晚报一家这么做过。国内外这样的拍摄都有”“如果知道眼角膜捐献的重要意义,就不会质疑我该不该在现场,怀疑我拍摄的操守。我也是一个有多年经验的摄影记者”。
显然,在摄影和采访甚至职务方面来说,赵青先生都是权威人士,他有着丰富的拍摄和采访经验。可是,“我比你懂得多”“常识错误我不会犯”“别质疑我的水平和操守”等杀伤力很强的潜台词,会叫人关闭交流沟通的渠道,虽然接下来赵先生讲了详细的事实,但正是这种权威的架子,让他描述的信息权威性打了折扣。因为,大众质疑的恰是,既然你有着足够的经验和应对能力,为什么会有那么明显的疏忽和失误呢?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
我觉得,深晚报道姚贝娜捐献眼角膜一事,是在发挥传媒的作用,非公器私用。但在操作过程中,的确存在着疏忽和瑕疵,那么,先坦然认错,然后再用详实客观的信息反驳谬种流传的观点就可以了。遗憾的是,驳对方观点的时候,必须遵循基本的逻辑,即拆穿观点背后证据存在的问题,让其成为假证据或弱证据,这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陷入观点的对峙,那么就不会出现最后的赢家。时常引领讨论并提供平台的媒体,不应该在进行公共论说时,出现这么多的低级错误。
文/赵查理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赵查理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