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儿女们各奔东西。团聚时的喜悦逐渐被即将到来的分离冲淡和取代。当孩子再次离开,家里变得再次冷清。专家称,节后很多空巢老人会患上先焦虑、后抑郁的“分离综合症”。相比年轻人的“节后综合症”,中国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的“分离综合症”更需引起重视。(3月6日新华网)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预计到2015年年底,全国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而空巢家庭的一个共同特征则是孤独。其中,尤以单身老人为甚。这种孤独感,在一年一度的春节团聚时暂时得到缓解。一旦孩子们离去,心中又会弥漫惘然若失的感觉。可以说,所有的空巢家庭都毫无例外的会经历这种内在情感的跌宕起伏,唯一的差别,无非程度不同而已。
但凡为人父母者,自打孩子降生起,一直到走出校门、跨入社会,无不呕心沥血,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孩子身上。长达二十余年的相依相守,一旦分离,难免引发相思之苦,这是人之常情。但若由此来漠视空巢老人所特有的这种孤独感,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情感折磨,若不能及时疏导,必忧郁成疾。轻者患上“分离综合症”,重者或可引发抑郁症等各类精神疾病,甚至做出危害生命的举止。近日,南京市出现两名八十多岁的空巢老人相继在节后孩子离家后自杀的悲剧,就是一记警钟。
空巢老人的“分离综合症”之所以不可小觑,还基于以下因素。一是退休后,忽然从有规律的上下班生活变得无所事事。这种精神层面无所寄托的“退休综合症”一旦与思念孩子的“分离综合症”掺杂在一起,其对老人情感折磨的程度无疑将加倍。二是老夫妻均健在时,一些负面情绪尚可靠双方的相互慰藉来化解。一旦其中一人先行离去,活着的人很难走出一个又一个阴影。其三,空巢老人随着年纪增加及身体器官、功能的日渐衰退,其脾气、性格等也会发生若干改变。体现在精神需求上,则是对孩子日益增多的“依赖”。说白了,就是“以前孩子离不开老人,现在则是老人离不开孩子”。俗话说“老还小”,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我国即将跨入老龄社会,缓解空巢家庭的“分离综合症”显得尤为迫切。不少有识之士也提出了一些对策。譬如,设立“养老彩票”,把重阳节设为法定节日等。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养老体系,以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关爱。
笔者认为,在现今高强度、高压力的竞争社会,要求孩子们“父母在、不远游”,已不现实。要从根本上缓解空巢家庭的“分离综合症”,最好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是外部力量的帮助,包括国家、社会力量及子女的共同努力。二是空巢老人们的自我调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自我调节,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所谓自我调节,实质上就是实现注意力的转移。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专注于某件事时,很多烦心事就会抛之脑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老人们如果成天无所事事,包括孤独、焦虑、忧郁等各种负面情绪就会占据内心,苦苦折磨我们。反之,如果老人们全身心投入一种全新的生活,那么,惹人烦恼的负面情绪就会让位于愉悦的人生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有所为,就是医治“分离综合症”的最好解药。当然,我们说老有所为,并不是要求老人们要去做多大的事业,而是指老人们量力而行,发挥余热,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又力所能及的事。譬如,协助组织或参加社区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与其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如和街坊邻居一起踢踢球、弹弹琴、唱唱歌、打打拳。一些有一技之长的老人,还可以练练书法、习习国画。一些退下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再展雄风也未尝不可。如果你步入了这样的新生活,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亲情固然须臾不可或缺,街坊邻居的友情同样可以撑起你的一片蓝天。
老有所为,可以让孤独走开,让焦虑走开,让忧郁走开。这样,老年人既过得愉快,孩子们亦心无旁骛,安心工作,难道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文/徐甫祥
来源:红网
作者:徐甫祥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