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伟才3月9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我国重点大学一些主要学科应对毕业生去向进行限制。陈伟才介绍称,他在格力分管人力资源,要找到特别优秀的毕业生还是不容易,国内高校最优秀的人才大多流向国外或外企,会让本土企业与外企的差距越拉越大。陈伟才认为,“还是大家太浮躁,目光短浅,都希望赚快钱。”(3月10日《新京报》)
陈伟才代表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两个判断(理由),得出一个推论建议(限制重点大学主要学科的毕业生去向)。
遗憾的是,他的两个判断都是错的。先来看所谓毕业生更看重钱所以更愿意出国或进入外企发展的判断。出自重点大学紧俏专业,还是特别优秀的毕业生,选择空间大,这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其中部分人没有选择格力,而是出国深造或加盟国际性大企业,或者进入外企的中国分部,就说成是“太浮躁,目光短浅,都希望赚快钱。”万一人家是不认同格力的企业文化,或者经营理念,或者认定家电行业迟早要被谷歌、苹果等互联网企业颠覆,而决意敬而远之的呢?
包括格力在内,我国本土的一些国企、民企对于本国名校毕业生及留学生的吸引力不高,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即便是同一院校同一专业的同届毕业生,有着接近的毕业职业选择,也可能出自不同的考虑。有人进入外企,是希望开阔眼界,在较为规范的管理体系中成长;也有人看中的是人脉积累,为创业做打算。话说回来,就算是有人想赚多点钱,有什么错?薪酬、福利是人才竞争的基础条件,如果这方面比不过同行对手,就得想办法在其他方面增强吸引力。
陈伟才代表的第二个判断,即外企会因为录用了更多本土优秀人才,强化其人才优势而加大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差距,妨碍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
一来,选择中国发展的外企,同样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外企排除在本土企业之列,认为外企录用中国的优秀人才,占用了中国优秀教育资源,这种认识有些狭隘。
二来,即便是那些毕业后选择到国外发展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并非都是一去不复返,在国外学习深造或发展积累后,也仍可能回国发展。这也就是说,毕业生国外深造或发展的经历,同样可能有助于国内制造产业、企业。
三来,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上会奠定企业、行业、国家竞争的格局。问题是,要在人才竞争中取胜,是无法通过封锁或过多限制来实现的。我国重点大学主要学科、紧俏专业的竞争力,跟毕业生走向直接相关。如果规定这些学科、专业的毕业生不得出国,不得进入外企,等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自断臂膀;还可能招致其他一些国家报复,推出限制人才进入中国企业乃至中国高校的政策。
并且,人才竞争中的“人才”,既包括高学历、紧俏专业的毕业生,还有其他层次的人才,特别是较高熟练程度的技术工人。外企相对许多同行业民企的竞争优势,尤其是人才优势,也包括善于培养和使用技术工人。相比之下,我国一些地方的地方政府、大型国企和民企制定实施的引才政策,却仅仅关注高学历、紧俏专业的毕业生,不太注重技工队伍的培养和使用。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