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社会关注的“足球进校园”将有教材可依。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为贯彻国务院、教育部“足球进校园”的部署,在大量前期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由足球教育专家、中小学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共同编写的《中小学校园足球教材》将于本月底编写完成。(3月11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通过,标志着足球改革正式列为国家改革议题。“足球进校园”作为足球改革的重要路径,足球教材的编写完成,迈出了“足球进校园”的关键一步,这样也让孩子们学习足球理论和足球技能,更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是令笔者担忧的是,足球教材的“横空出世”,会不会又给广大中小学生额外的增加了课业负担和压力,足球教育会不会落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毛主席对发展体育事业的指示。足球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能素质,而且可以提升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理应在广大中小学中推广。但是由于国家队长期的糟糕战绩,足球在我国长期处于让人“难以启齿”的境地。这样大的环境,潜移默化地给中小学生对足球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就算孩子从小表现出较高的足球兴趣,也很少有家长愿意将孩子的足球兴趣“发扬光大”,就算孩子有再好的足球天赋,因为从小的压制,可能因为社会对足球运动的不重视而夭折。为此,营造良好的足球环境,提升足球在社会上的地位,以此来减轻学生学习足球心理上的负担,应该是当前“足球进校园”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前随着中超联赛竞技水平的提升、国家队在亚洲杯等国际比赛中的不俗表现以及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的改革,为足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迎来了春天。“足球进校园”因为足球教材的编写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足球教材”完成之后,会不会再有“足球考试大纲”出世,“考试大纲”之后会不会让校园足球教育也落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学生们会不会为此在本来已经繁重的课业压力下,疲于奔命的练习各项揉球、踩球、颠球等足球技能,只为能达到通过考试的要求。如此这样只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拷完。
足球可以作为学生的兴趣来挖掘培养,对待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可以重点培养,重点突破。对待对足球毫无兴趣,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从事足球运动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可以让学生参加其他体育项目,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足球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载体,但愿不要沦为应试教育的“奴仆”。
文/郭晓伟
来源:红网
作者:郭晓伟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