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在孩子度过了不适期后,我欣喜地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写生字,很少再抄十遍二十遍了;寒暑假作业也只需学生上交结合学过的知识手绘的“小报”了。但是,我的烦恼也随之增多。我发现,那些让我欣喜的改变必须建立在我越俎代庖、全身心帮助孩子上面。相比之下我要操的心比我父母多了几十倍。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逼着其中一个家长辞职回家。(4月1日《中国青年报》)
当教育改革的口号一再响起,学校教育逐渐摒弃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始注重减负、注重体质,注重以素质教育来替代原先的应试教育。不得不说,当前的教育改革把学生从一堆堆作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家长而言,这自然是个好消息。但当教育领域的良好变革要以家长牺牲其工作和休息时间时,便暴露出教育改革走偏了方向。
教育领域的进步,有不少是以“逼迫”学生家长就范为前提的。在近日召开的部分大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调研座谈会上,教育部要求在“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行多校划片,缓解“学区房”问题。这一举措的出台,对缓解“学区房热”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又必将造成新的问题。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必定有限,热点中小学限于学位、硬件等条件,招生数量也有限。于是,同属某个片区的孩子能不能入读该区的名校,自然成了家长之间的博弈。有关系、有门道的家庭自然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负面行为转移到家长身上,这又将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类似事情还有很多,幼儿园乃至小学低端的很多作业,都需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完成。此举虽可以加强亲子关系,但如果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作业成为一种常态,造成的结果只是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加了不少分,但却牺牲了家长的休息乃至工作时间。再如,一些学校号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这一资源。如果家长有时间又心甘情愿,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家长的付出是迫不得已的话,学校中精彩的“家长课堂”其实已然变了味。
教育改革将学生作为重点自然是对的,但学生的背后还有一个家庭。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使家长减负。一个孩子牵连一个家庭,教育领域的进步如果需要每个家庭都作出牺牲的话,这样的改革倒不如不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面临这种尴尬,表面上看起来很是蓬勃,学生很快乐,学校很快乐,唯独学生家长很不快乐。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家校双方合作,但这种合作如何保持在一个适度范围里?既能使学生家长不耽搁自身工作,又能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简单的转移责任,以此树立教育改革的标志并不可取,这不是教育改革应走的方向。
文/王瑶
来源:红网
作者:王瑶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