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与担当精神相背离,是个老问题,存在诸多表象,有其复杂性和迷惑性,我们应注意到有一类人,表面看拼劲闯劲十足,但是这种劲头有选择性,仅针对“显绩”,针对上级领导关注的事,而对“潜绩”,对基础性、常规性等领导一时关注不到的工作则想尽办法“打哈哈”、“踢皮球”,能推就推。这种行为,组织不认可,群众不买账。
干工作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是必须的,争取工作出特色、出亮点、出品牌的意识和行动值得肯定,但如果自以为是,急功近利,把工作岗位当作升迁的跳板而不是履职尽责的阵地,抱着一好遮百丑的侥幸心理,一味在“创新”、“特色”上,在博取眼球上找门道,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忘却了肩上的责任,就容易产生“撂挑子”的问题,最终还是得不偿失。
这样的干部如若尝到甜头,带来的负作用显而易见。首先,败坏政治风气。勤勉实干的老实人默默无闻,精于表现、善于表功的投机者却能给自己脸上“贴金”、为自己升迁“搭桥”,久而久之,将形成“会干事”不如“会来事”的不良导向,影响干部队伍风气和斗志。其次,滋生政绩“泡沫”。走上领导岗位后,工作中极有可能延续思维惯性,急于出政绩、见成效,不注重把握基础和重点的统一性,偷工减料,将基础性积累工作抛之脑后,妄想走捷径,取得的政绩或许表面光鲜,但只能停留在报表上、纸面上,无法真正落地。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过分求快,使得精心培育的典型变“点型”,甚至成为烂尾工程。再次,损害干群关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工作干得怎么样,是否办了实事好事?群众心中有杆秤。溜须拍马,只唯上、不唯实、不厚道的行为,即便形式再好看,包装再响亮,群众都不会买账,这样的干部称不上有作为。
整治此类为官不为,还是要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入手,作为单位、部门负责人,要提高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增强对基础工作的敏感性,经常过问,牵住牛鼻子,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仅仅满足于不出大纰漏。要改进政绩考评办法,处理好“显绩”和“潜绩”的关系,提高“潜绩”甄别实效;看干部,既看说什么,也看做什么,更看做成了什么,对长期从事基础工作,甘当人梯的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挑肥拣瘦”的干部要严肃批评教育,必要时采取组织手段。
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在今天来看,这句话既是对青年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鞭策。对全局来说,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见效,一时马虎,影响或许不明显,如若长期缺位,则如温水煮青蛙,待到察觉已深陷泥潭,整体工作格局发生改变,推进举步维艰。作为党的干部,切不可机关算尽太聪明,却误了个人前程和党的事业。
文/侯剑峰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侯剑峰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