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凌晨,长沙望城区金源旅馆发生一起网友相约自杀的事件。24岁的女研究生,死亡,17岁的大男孩获救。原本是无忧无虑的青春,却相约在旅馆烧炭自杀。一纸遗书,轻描淡写地表示“自愿”。(7月5日《潇湘晨报》)
我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有3000万人。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失去生命。在近年青少年死亡案例中,自杀甚至超过车祸、疾病等,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相应的,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一名高中生喝下农药;因为与母亲发生争执被骂了几句,一名女学生选择跳楼自杀……近年来,类似事件不时见诸报端。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长期失眠抑郁”而不恋生,是生理需求的异端诉求;因“遭老师或他人殴打”而寻短见,是安全需求受阻碍时的抵抗;因“失恋”、“被同学集体漠视”等而恋死,是社交需求求而无果的恶果;因“被老师误会或批评”而自杀,是自我尊重需求的极端;因“中高考成绩不理想”、“论文无法通过”而轻生,是自我实现需求的表达……青少年心理不成熟,却异常重视自己的潜在需求,而这种“自我需求”的程度、以及“自我需求”无法满足时的副作用,会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显得大于心理较成熟的成年人——而这也是青少年被贴上“敏感”、“走极端”等标签的原因。
从家庭教育看,家长们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却忽视了精神教育。一方面,为了孩子们能有更好的生活、教育条件,很多家庭举家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只将孩子托付给老一辈或独留孩子在家,孩子们就成了无辜的留守儿。因长时间亲情疏离、家庭教育缺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向坏的趋势发展,使得他们更容易自暴自弃、走极端。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们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使得青少年成了名副其实的温室花朵。青少年被极度溺爱,在“过于自我”中迷失了自我。不懂珍惜、叛逆过盛、自私、无法忍受挫折等,成了青少年扭曲的自我。
曾有大批量的论文来支持互联网报道自杀过程,播放自杀电影等会造成“模仿欲”、“模仿力”极强地诱导青少年模仿自杀的观点。美国大片对暴力的崇尚,日韩电影对变态心理的极致描写,新闻媒体对青年自杀的爆炸性推广,国内外特殊人群对自杀的艺术化升华等,都在诱惑心理机制尚未定型的青少年进行自杀。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不少青少年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选择告别这个世界,不禁令人惋惜。打开百度,关于“青少年自杀”的词条链接竟有38400000多条,可见青少年自杀是社会无法回避的痛处。
文/莫志泉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莫志泉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