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对政府部门专题询问已有5次,但网上直播连续4年网友留言却都为零。昨日举行的广东省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系列专题研讨会认为,省人大专题询问工作仍存在提问积极性不足、火药味不浓、社会参与不够广泛等问题。(7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专题询问从尝试发展到常态,发端于2010年春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破冰”之语。法律赋予的权利由搁置到动用,由刻板文本到鲜活实践,从不问、不敢问到网上直播,从幕后走向台前,从监督法的法律条文走向政治实践,从尝试走向常态化,并成为近两年来人大监督工作中引人注目的新亮点,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如果没体现人民诉求,那询问也只是一个“花架子”。
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的监督权力,行使好这项权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声,也是政府的愿望。近年来,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到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都陆续开展专题询问,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人大监督的新常态。但是,询问提出的问题究竟是不是百姓最关心的,最后解决了没有、解决到什么程度,回答询问的承诺究竟兑现了多少,却没有了下文,使人感到询问过后问题依然存在。如此这般,专题询问成为流于形式“走过场”的“花架子”。这样的专题询问,损害了人大监督的权威,辜负了人民群众的期待。
人大专题询问主要是为了解决百姓关注的问题,如果最后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那这个询问只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它本质性作用。笔者认为,克服人大专题询问存在提问积极性不足、火药味不浓、社会参与不够广泛等问题,首先要选准题目,要选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其次是要做足功课,人大代表的就是人民,人民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最想问什么,这些都要经过实地勘察,询问,这样才能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来发问;此外是要敢问,准备好问题了,还得敢说出来,不怕问题尖锐,得罪领导;最后要跟踪调查,问题不是问完了就完事了,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了,问了也白问。
人大专题询问的法定性,决定了必须有一整套的形式和程序。但是,形式和程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注重形式和程序,忽视了内容和效果,则必将流于形式、走过场。改进和完善专题询问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增强专题询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才能达到督促和改进工作的目的。
文/任云肖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任云肖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